历史沿革编辑奋斗中学时期
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前身为奋斗中学,奋斗中学为傅作义所创办。傅作义为解决所在部队军政干部子女的就学问题并“深慨吏治不清,人才之不胜,虽欲图强,不可得也。”(《私立奋斗学校一览》序),乃于1942年5月,邀樊福煊、王克俊、周均诸人筹办奋斗中学。傅作义为董事长兼校长,王克俊为校务主任,曾士先、俞昀晨分别为教导主任和事务主任。在绥西陕坝(今杭锦后旗)借房建校,招收两个初中班,主要是傅部军政干部子女。1943年9月迁入陕坝北郊新校址。1946年3月,学校随傅部迁至归绥,改名为归绥奋斗中学,校址即今呼和浩特第二中学所在地。[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2年8月,人民政府接管了私立奋斗中学,改为归绥市第二中学,1954年蒙绥合并后又改为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归绥市委派江波同志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任命郭揽青为副校长。[2]
文革时期
1965年7月,市委派工作组进驻学校搞“四清”运动。
1967年5月,军宣队进校,开始复课,学校秩序稍有好转。
1968年初,学校成立第一届“革命委员会",于英任主任。
1968年8月,全市动员高、初中毕业生上山下乡,大多数学生去农村插队,去建设兵团。同年,开始招收“文革”后的第一批初中班。
1970年秋,招收“文革”后的第一届高中班。
1974年夏,学校建成了4000平米教学大楼,教学班级大幅度增加,全校发展到56个班,其中初中33个班,高中23个班,在校学生2900余人,教职工200余人。[2]
恢复整顿时期
从“文革”中期高中恢复招生到1980年,高中曾实行二年制达十年之久。1980年,学校被自治区教育厅重新确定为首批办好的自治区级重点中学,1983年高中学制改为三年,同时学校在教学设备方面有很大改善:新建了电化教室和计算机房,装备了闭路电视,整理充实了图书馆,并于1992年建起了实验楼。在此期间,教学质量得到迅速的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连续数年获内蒙古自治区先进称号。[2]
继往开来时期
从1992年开始,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理念的更新,呼市二中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入学班级从1992年的10个班扩大到2002年的16个班。
1995年建成图书馆,1997年新扩建教学楼竣工(即明德楼),2002年操场、看台修建完成,馆藏各类图书达9万余册。[2]
2办学条件编辑
硬件设施
根据2014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拥有标准的田径场,现代化的教学楼和办公楼、功能齐全的实验楼和体育艺术楼等。学校先后自筹资金添置、更新现代化教学设备。现已有多媒体教室25个、学生计算机房4个、语音室3个、教师、学生电子阅览室各1个、教师机房4个、演播厅1个、报告厅2个,另外还更新生化实验室5个、物理实验室4个、GLOBE实验室1个、劳技课专用教室6个(汽车驾驶操作、机械制图、无线电、服装设计制作、烹饪、金属、木工等简单加工教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
,体育专用教室2个、乒乓球室1个、形体房1个、篮球馆1个、音乐教室4个、练功房1个、美术教室4个。1999年开通了校园双向闭路电视系统,配备了摄、录、制、放一整套的现代化专用设备,成立了呼市二中电视台。2000年建成了自治区第一个千兆以太校园网并成立了计算机教育网络中心。
办学规模
根据2014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东西两校区占地面积252亩,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有86个高中班,4个初中班,在校生达5000余名。[1]
师资队伍
根据2014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教职工357人,其中特级教师8人,高级教师119人,自治区级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2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48人,超过20%的教师拥有硕士学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