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蜈蚣

家乡区县: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

蜈蚣坝古称“白道”,最早见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芒干水(大黑河)……又西南迳白道南,谷口有城在右,萦带长城……谓之白道岭。”这是最早见于史料中有关蜈蚣坝古代称谓的记载。北宋时的《太平寰宇记》、引《冀州图经》云:“阴山道:按《冀州图》云,云中周围十六里,北去阴山八十里,南去通漠长城百里,即白道川地。南北远处三百里,近处百里,东西五百里,至良沃沙土而黑,省功多获。每至七月乃熟。白道川当原阳镇北。欲至山上,当路有千余步。地上白如石灰色,遥去百里即见之。即是阴山路地。从此以西及紫河以东,当阴山北者,惟此道通方轨。自外,道皆小而失次者多”。其实在北魏以前,蜈蚣坝一带即为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地区交流往来的主要通道。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北逐荤粥”。《易经》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荤粥”、“鬼方”均为北方游牧民族,活动在今阴山山脉一带。

据《穆天子传》载周穆王曾西行至昆仑山西王母国,其途径蜈蚣坝南端坝口子一带,均受到当时的少数民族大戎的款待。《后汉书·竹书纪年》中也记载有周穆王西征犬戎“获其五王以东,遂迁戎于太原”。太原即今包头西一带。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今蜈蚣坝沿东西山峰西侧,仍存有赵长城遗址。

秦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将三十万兵众北逐匈奴,并在秦、赵、燕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秦长城。蜈蚣坝一带,仍为交通要冲。

而汉及南北朝时,蜈蚣坝一带更是北方民族南下中原的主要通道,战事频繁。北魏政权更在白道以北设武川镇扼守,一直延续到隋唐宋时期,蜈蚣坝一带仍称白道,仍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政权往来的主要通道。

辽代,蜈蚣坝称渔阳岭,至今在武川县哈拉合少乡马场梁,二份子乡大公一带,仍有有关辽代萧太后及天祚帝的传说。《辽史·本纪》载,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三月“丙寅上(天祚帝)至姑底仓,闻金兵将近,计不知所出,乘轻骑入夹山”。夹山即武川县哈拉合少乡的马场梁。《辽史·本纪》载:“保大四年秋,上遂率诸军出夹山,下渔阳岭,取天德、东胜、宁边、云内等州”。渔阳岭即白道岭。元代又称为甸城山谷。

元代,阴山一带为汪古部驻地,白道岭称“翁衮达不嘎”,口语以讹传讹,遂演绎成今天的蜈蚣坝。清朝时又称得胜坝,或都伦大坝。

2传说编辑

关于蜈蚣坝的传说:

古时的大青山,森林覆盖,茂草没膝,豺狼虎豹时有出没。那时的白道,还只是浅浅的一线,似有似无。

在坝的北面山沟里有一户人家,以狩猎打柴维持生计。后来这家主人见常有往来客商无处落脚,就又开了一家小店,留宿过往人等。

有一天,一位从山后来的客人,赶一头毛驴,驮一袋豌豆,要到前山去粜,走到这里天色向晚,就留在这家小店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他打好驮子,告辞店主,延那条时隐时现的小路,往山前赶去。

店主吃过早饭,拿了箭弩朴刀,上山打猎。还没走到坝顶,就听得远处有毛驴“咴儿咴儿”的叫。店主心想:这客人也真有意思,走了这长时间,还在这里逗留,莫不是有什么事儿?便拨草攀石,匆匆忙忙地向山上爬去。正爬着,就见客商那毛驴儿一路跑来,背上的口袋开了口,碗豆撒下一道坡。再看齐腰深的草中,一道水桶粗细的凹痕向一条深沟蜿蜒而去。闻一闻,只觉得浓浓的腥气扑鼻而来,心知又是这山上出大蟒了,由不得倒吸了一口凉气。

minmin1106(2014-12-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