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绝活“活”起来

家乡区县: 宛城区

刚刚过去的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突出“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的主题,全国各地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讲座、论坛以及咨询服务等活动,不少地方的民间艺术大展示活动中,出现了人头攒动、热闹狂欢的情景。这不由让人想到了让文化绝活“活”起来的话题,也就是让特色文化资源拥有更多群众“粉丝”,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如果将文化比作一条鱼,群众就是“养鱼的活水”,有了更多热心观众的推动和民意支持,有了更多文化狂热者和迷恋者的精神支持、呐喊助威,文化尤其是地域特色浓郁而又魅力无穷的文化资源,才能真正走下神坛,走向千家万户。诸如一些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绝活,具有深厚的文化滋养魅力,当她能成为一种文化常态走进群众,群众因为有了优良文化的滋养而变得无比幸福,文化因为有了群众的热心支持而营养不断,根深叶茂,这种文化资源和社会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才是文化发展、推动、壮大的正常姿态,才是文化反哺群众、造福群众的本色所在。
文化受冷落现象在不少地方仍然存在,比如敦煌在中国而敦煌学在日本。不少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毁灭性破坏,后继乏人等。这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将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保留下来。这种做法当然没有错。可接下来的事情就让人费解了,文化资源花巨资保留下来后,就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固定、凝固下来了,或保存在博物馆中,或停留在声像资料中,文化资源成了“文化化石”,“一重视,就认真挖掘,挖掘完后就摆放到历史博物馆成为 ‘文化文物’”,这大大违背了文化挖掘和保留的初衷,“失去了传承人,遗产就变成死的东西,就没有保护的价值了”。温家宝总理说:“今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我们不仅要保护,也要继承、发扬和创新。”换言之,文化保留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存根,还是为了发扬;不仅是为了封存,还是为了服务民众!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今各地民间文化手工艺术展览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是一种非常值得肯定的现象,这种“文化大巡游”之所以引起这么多人的兴趣,说明群众想“看稀罕”,而说得专业一点,就是文化磁力拽住了群众,群众才身不由己、情不自禁地陶醉在文化琼液中。文化有了魅力,群众才能钟情。
“粉丝文化”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政府在注重开发、保护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更要从“活”字上下功夫,可以让各级政府的文化职能部门组织基层民俗活动,让文化绝活走出博物馆,走向火热的生活;走出书斋,展现在大众和媒体面前。如此,社会才能孕育出更多的文化瑰宝,精神财富才能得到更多的和谐因子。

张三岁爱吃糖(2014-12-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