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作黎,1918年出生在邓州桑庄乡韩营村一个上中农家庭里。少年时期,入私塾学习。初中二年级时,恰逢芦沟桥事变,他同成千上万青年学生一样,投入抗日救亡的激流。
1938年秋天,韩作黎认识了邓州旅外同学会的负责人孙题录(邓州地下党负责人),在孙的帮助下,阅读了《解放》杂志和陈云同志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进步书刊。初中毕业后,参加了同乡会工作,编演话剧,演唱救亡歌曲,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春,经孙题录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按照党的地下组织的指示,考入省立高级师范学校,一面学习,一面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从事党的工作。1940年,由作家姚雪垠推荐,他担任了邹韬奋主办的《全民抗战》杂志的特约通讯记者。1941年秋党组织调他去延安学习。临行前,他写了短篇小说《小胖子》,在姚雪垠主编的《中原文化上发表》。
1941年10月,到延安大学学习。此时正值党内开展整风运动。他认真学习整风文件,写了《我是怎样反省自己的》一文,发表在《解放日报》上,后被新北新华书店出版社收入《整风参考文选》。1942年9月,党组织调他到河南省委工作(地址在陕甘宁边区关中马栏)。同年底,河南省委派他回河南撤退干部,在三个多月中,经历了不少艰险。1943年初他又回到延安。1944年冬天,党中央组织部派他到延安八路军抗属子弟学校工作。在抗属子弟学校,他先做教员,后当教导主任。1946年冬,由于战局紧张,学校奉命与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小学合在一起,韩作黎任教导主任。1948年,韩作黎所在的学校与晋冀鲁豫的“行知学校”、晋察冀“光明小学”合并为“华北育才小学”,韩作黎任副校长。1949年调中央教育部视导司担任视导员兼《人民教育》杂志的编辑。自1950年8月至1956年,担任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办的育英学校校长。在此期间,两次被选为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委员。
1956年韩作黎调任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党组成员。1958年又调任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文教书记。1961年,他根据调查情况,撰写了《学习和掌握教育工作的规律》一文,发表在北京市委主办的《前线》杂志上,受到教界的好评。1964年调回北京教育局,担任副局长和党组副书记,1979年担任市教育局长兼党组书记。1981年退居二线,担任市教育局顾问组长。他曾被选为北京市七届人大代表。现任北京市教育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联理事、北京市教育学会会员等职。
几十年来,韩作黎一直坚持业余时间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先后发表了《拦车的人》、《一支少年军》、《二千里行军》、《保育班长》、《圣地红烛》等小说、散文、诗歌、文艺评论等数十篇。其中,中篇小说《二千里行军》,受到读者好评,并被译在俄、朝鲜等国文字,在国外发行。《圣地红烛》获优秀读物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