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

家乡区县: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始终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2011年全市GDP达到2177亿元,人均GDP达到72566元,折合11945美元。三次产业比为5.0:36.3:58.7,服务业成为具有首府特征的全市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增加值达到1277亿元。2006至2010年,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13.1亿元。经历了新世纪以来几年的快速发展,首府经济综合实力已经走进西部12个省会城市的前列,具备了与东部发达地区同台竞技的能力和水平,并提出了到2015年经济总量进入全国27个省会城市前10名的奋斗目标。

投资环境

呼和浩特地处环渤海经济圈、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三大战略交汇处,“呼包银”经济带核心及“呼包鄂”金三角中心,还是联接黄河经济带、亚欧大陆桥、环渤海经济区域的重要桥梁;不仅是引领内蒙古快速发展的呼包鄂经济圈内重要的增长极,还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 “呼包鄂榆重点开发区”中心城市、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乳制品业

呼和浩特拥有“伊利”、“蒙牛”两大国内知名乳业品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做大、做强乳业的最大优势。依靠奶源优势以及国内外巨大的市场潜力,已形成了呼市最具活力的乳业产业链条。奶牛头数、奶产量、人均占有量、人均消费量等均居全国之冠。2005年8月28日呼和浩特市被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乳都”。到目前为止全市乳品加工企业超过13家,乳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1.7万人,相关从业人员达60万人,获绿色食品标志的乳产品达30多个。2009年,奶牛存栏达到70万头,鲜奶产量达到305.4万吨,乳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未来的呼和浩特市将继续依托两大企业高科技乳品研究院和高智能化生产基地,进一步汇聚世界乳业的顶尖科技与人才,开启“中国乳都”向“世界乳都”迈进的新序幕。

电力工业

呼和浩特毗邻黄河,地处准煤和晋煤交汇带,公路、铁路运输十分便利,水利资源较为充足,电力输送经济方便,发展电力工业的条件得天独厚。目前已建成大唐托电、呼市热电厂、北方金桥等电厂,总装机规模达720万千瓦,电力装机容量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前列。已开工建设的有呼和浩特市国能发电公司(托电工业园区自备电厂)、内蒙古丰泰发电公司、和林县热电厂及大青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总装机规模为240万千瓦。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总装机容量将达1080万千瓦的托克托电厂被誉为“北方火电三峡”。

电信产业

进入21世纪,呼和浩特市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原有基础上先后引进兴办了TCL移动手机、创维电子(内蒙古)有限公司、内蒙古银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40余家企业入驻呼和浩特,初步形成了以消费电子产品为主导,整机生产与配套企业相依存,软硬件产品兼有的生产格局,实现了呼和浩特市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呼和浩特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生物产业

呼和浩特市生物制药及发酵工业起步较早,近年发展迅速,目前容量已接近5万立方米,建成了全国最大生物发酵基地之一。元和制药、大唐药业、华蒙金河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石药、阜丰生物科技、金达威药业、金河集团、中牧金河生物制药、升华拜克生物、欧美投资集团(内蒙古)生物发酵工业有限公司等相继入驻,蒙医蒙药产品开发进程加快,石药集团万吨青霉素项目和阿莫西林项目、华蒙金河年产两万吨饲料金霉素项目、中牧公司黄霉素预混剂项目、金达威公司维生素B12项目、升华拜克阿维菌素项目、齐鲁制药等项目的相继实施,使生物制药及发酵工业已成为呼和浩特市一个支柱产业。

冶金化工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利用充足的电力资源,挖掘矿产资源潜力,发展了一批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冶金化工企业。重化工业重点发展了PVC、烧碱、甲醇、炼油等,大力发展PVC及下游产品、精细化工、工程塑料等产品。随着大唐硅铝合金呼和浩特炼油厂、内蒙古天野化工公司、三联化工集团、天然气化工公司、蒙丰特钢等企业项目的完成,中国石油年产500万吨炼油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形成了精细化工、化肥及橡塑制品等关联度较高的特色产业群。

机械制造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机械装备制造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在原有机械产品—卡盘、橡塑机械、变压器、电缆的基础上,又引进了长春一汽改装车、上海电气输配电设备、黄河工贸变压器、力帆汽车等项目,同时形成了以丹麦维斯塔斯、广东明阳风电产业集团、航天六院风电设备制造为龙头的风电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实现风力发电与风机设备制造挂钩联动,以风力发电带动风机制造业发展,以风机制造业带动发电机、叶片、齿轮、轴承、塔筒、轮毂零配件等相关设备制造业发展,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健康成长。

新能源产业

呼和浩特市拥有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极大优势,一是高纯硅矿、水、风力和土地资源储量大,品质高,适合发展光伏、风力发电产业。除此之外呼和浩特市拥有丰富的荒漠资源,且离主电网较近,发展荒漠电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二是电力资源。呼和浩特市是国内27个省会城市中发电量最大、电源稳定、电力成本相对低廉的城市,对发展多晶硅等原材料产业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截至2009年,呼和浩特市已形成年产1000吨单晶硅和1500吨多晶硅的生产能力,有晟纳吉、神舟硅业、大陆多晶硅、天津中环4家硅材料生产企业,项目全部达产后,呼和浩特市将达到年产单晶硅棒1000吨,单晶硅片、硅锭800-1000MW,多晶硅28500吨的生产能力。同时,立足呼和浩特市风力资源及业已形成的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优势,华能呼和浩特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国电等投资的风场已相继实现并网发电,极大的促进了呼和浩特市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现代服务业

近年来随着呼和浩特市经济的飞速发展,服务业实现了由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向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并以金融、物流、旅游为依托,现代服务业呈现出高歌猛进的势头。2009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72.65亿元,同比增长16.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3.9亿元,同比增长17.1%,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2.9%。商贸流通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旅游业保持高速增长,交通运输业及现代物流业保持平稳运行,金融保险业保持旺盛发展态势。目前,呼和浩特市各类保险公司共25家,其中财产险公司13家,人身险公司12家。2009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970.48亿元,比年初增长35.09%。全市保险机构累计实现保费收入32.44亿元,同比增长30.54%。

新兴服务业逐步发展壮大,据统计截至2009年,呼和浩特市共有律师事务所38家,各类咨询机构4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商务中介服务业在资质机构数量,从业人员专业水平都排在自治区前列。

李晓(2014-12-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