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

家乡区县: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

在岭东,早期“闯关东”和后来的自流者,基本都垦荒种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由于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得到调整,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获得显著改善,开始大量购置小型(少量大中型)拖拉机和机引农机具,使部分农业生产项目实现了机械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林业、工业、交通、邮电、商业、采煤和社会各项服务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汉族都是主要从业者。家庭副业生产,岭东岭西一样,耕种园田,种植瓜果蔬菜,饲养奶牛、猪、鸡、鹅、鸭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主要为自用,二十世纪八十以后,已有相当一部分到城镇或集市上出售,以改善自家生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继续实行,出现了一些大型的个体农场,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全面普及,如喷灌技术、大型的农业机械(收割机、播种机、插秧机),一些地区以农家乐为特色开设旅游点。工业上,快速的发展以轻工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成为了呼伦贝尔的财税主要收入。由于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业也已经为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便利,遍及了交通、邮电、通讯事业。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迅速提高达到了65%,网络已经进入了居民家中。网络已经成为了千家万户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婚嫁

婚嫁习俗在1949年后有很大变化,主要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包办婚姻,改革为自由恋爱结婚和法制婚姻;过去穷人富人相差甚远的婚嫁礼仪,改为只有城乡差别的大同小异的礼俗。一般都经过相识、恋爱、结婚三个阶段。农村普遍保留“订婚”形式,即宣布正式形成恋爱关系,其礼节主要为男女双方家长的互相宴请,有的单是男方宴请,并给女方和介绍人一定彩礼酬金。男女双方到政府指定部门登记后即为合法婚姻。结婚仍多沿袭女到男家的习惯,男到女家者称“招养老女婿”。结婚日一般为男方操办,宴请宾客,接受贺礼,有一套繁缛的礼仪。婚礼用车,过去多为畜力车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城镇为轿车,农村为拖拉机,也有用汽车、摩托车者。结婚三日为新娘“回门日”,由新郎陪新娘回家,女方家长要宴请新婿和宾客。近年来,城镇婚礼中增添了一些西方习俗。也有摒弃婚事奢办旧习的革新者,采取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的方式。

丧葬

人去世后,有当日出殡者,也有停放3~5日出殡者。治丧期,亲友吊唁,接受祭礼祭品,如花圈、挽幛、现金等。死者晚辈着丧服(二十一世纪以来多为白布腰带或头巾),烧冥纸。汉族历来实行土葬,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城镇陆续推行火葬。城镇死者出殡,一般都举行亲友参加的向遗体告别仪式或追悼会,介绍死者生平。近年来,农村也在仿效城镇的出殡仪式。土葬者,沿旧习,用木棺,有一套停尸、入殓、守灵、吊唁、祭奠仪式;埋葬场,过去为自选墓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当地乡、镇、苏木政府指定地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由于殡葬事业的迅速发展,以一套全方面的殡葬服务一条龙服务,由停尸、整容、换衣、吊唁、祭奠仪式。国家殡葬政策为节省和防止浪费耕地,城镇普及火葬或树葬。

李晓(2014-12-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