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羽(1912-2001)广东潮阳人。原名汉卿,后易名翱,取字大羽,遂以字行。193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系 。1946年拜师齐白石 。1948年任上海美专国画系写意花鸟画讲师 。1950年任上海美专副教授 。1958年调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
一代画鸡名家
陈大羽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卓有建树的艺术家。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一生笔耕不辍,大胆探索。他面对传统,秉承徐渭、石涛、八大山人、“扬州八怪”、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家的笔墨意蕴;面对社会与生活的变迁,以“笔墨当随时代”之豪情进行艺术探索。1944年,陈大羽游学京华,拜齐白石先生为师。白石老人亲自将其原名汉卿改为陈翱,取字大羽,亲授大写意花鸟画。一次,他画了一幅《雄鸡图》请恩师指教,大师仿佛看出了大羽的未来,遂命笔在《雄鸡图》上写下:“有此画鸡之天分,天下人自有眼福,况天道酬勤。大羽弟应得大名。”恩师的鼓励,给了陈大羽巨大的力量。为了画好鸡,他曾画过习作上万张,通过扎实地苦练,不懈地追求,陈大羽终于成为“一代画鸡名家”。 他所画之公鸡,冠羽怒张、神采奕奕、昂首阔步、意气自得的神态,使人有振奋进取之观感。
充满时代气息
陈大羽的作品从观察生活、对景写生入手,从现实生活中捕捉灵感,从平凡生活中发现美的感受力及其表现力,以书入画、以金石之气融入笔端,彰显出传统精粹与时代新质同构的独特魅力,体现出朴实豪迈的个性风格和时代艺术特征。他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体验融入到艺术与人生之中。作品《一唱雄鸡天下白》、《迎春》、《蟹酒图》为其艺术反映时代生活的生动写照。
在新中国“百花齐放”的艺术方针影响下,陈大羽不断走向生活和自然。1956年,他与李可染、黄润华3人同行,沿长江逆流而上写生作画,到自然中观察与体验祖国山川美景,抒发出江山多娇的创作感怀。
陈大羽的作品与传统花鸟有明显不同,体现出新中国、新时代、新生活新的气象,蓬勃向上、充满活力、充满创新的诉求,非常具有时代气息,让人看了感觉精神一振。
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谈到,陈大羽的画在吴昌硕、齐白石的基本格局下,往前推进和发展时代的要求,使他不得不从笔墨上革新花鸟画。因此,他的花鸟画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特征,较之以前的花鸟画有很大改观。例如,他以粗犷的笔墨强化了笔头,使大写意吻合了现代的视觉空间,让传统文人笔墨中比较孱弱的特性有了很大变化。在具体的笔墨表现方面,陈大羽创造了他独特的语言:整体格局的外围用淡墨画一圈,改变了原来只是单线、比较单薄的感觉。所以,他的画比较浑厚、厚重。传统的花鸟画擅长以线条来表现,而陈大羽也对传统花鸟画的表现做出了现代性的诠释。
个性化的演化
艺术需要强化个性,现代艺术尤其需要强化个性。在现代美术史上,从吴昌硕到齐白石,从齐白石到齐白石的弟子,他们有怎样的发展,怎样走入、怎样行进、怎样演变,这是一个课题。在吴昌硕和齐白石这样的美术人物之后,要再前进一点点都很难。陈大羽作为吴昌硕的在传弟子,作为齐白石的直系弟子,在齐白石之后沿着写意重彩的路子该怎样往前走呢?
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很多齐白石的弟子太似齐白石,很难特别有出息;而陈大羽走出了一条生路,他不似古人,不似造物,也不完全似他的老师齐白石。这里的“不似”,正是画家艺术个性所在。
陈大羽性格爽直,情感浑厚。他曾谈到喜欢画苦瓜,因为他有一个文盲老妻,几十年相濡以沫,对苦瓜苦尽甘来、先苦后甘的滋味牢记在心。这也表现出艺术家对老妻的深厚的情感。陈大羽画公鸡,曾在“文革”时期受到批判。可我们看到,齐白石称赞陈大羽天分过人的那幅作品就是一只公鸡,尾巴翘得很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认为,这种公鸡的意象,可以说是陈大羽精神的外化和人格的象征,表现出艺术家的傲骨。
陈大羽的画,不仅笔墨独特,造型也非常独特。他的紫藤、报竹花也充满了朝气、喜气。他个性化的笔墨,本身就充满了强烈的表现性和现代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