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古称海陵,原为长江口与黄海交汇处的一片陆地,是江淮之间通江入海的交通枢纽和重要门户,有“水陆要津、咽喉据郡”、“百谷汇集之区”之称。汉初(公元前117年之前)置县,东晋时(公元4ll年)设郡,南唐时(公元937年)为州治,取“国泰民安”之意,始名泰州。
1912年改州为县。1949年l月泰州解放,设县级泰州市,为苏北行署、泰州专署所在地。l996年8月,江苏省实行区划调整,将扬州市一分为二,新建地级泰州市,原泰州市改为海陵区。
远古时代,泰州这块地方原在长江口外的浅海中,大约在7千—1万年前开始成陆,5千年前已有人类居住,夏、商时,为滨海临江地区,属《尚书·禹贡》所称“九洲”之一的扬州。
史籍记载泰州最早的地名为海阳。西周时,海阳地属邗国。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海阳地属东海郡(一说九江郡)。汉初,改称海阳为海陵,取“傍海而高,为海渚之陵”之意。唐代海陵县仍东滨黄海,经济文化也比汉初、晋末又有了较大的发展。里下河地区,土地肥沃,水网密布,农产丰富,“海陵红粟”已闻名于世。骆宾王起草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一文中就有“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的名句。沿海居民以煮盐为业,形成许多盐场,所产海盐先在海陵集中,然后运到各地。当时,海陵是江淮比较富裕的地方。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有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在这期间海陵进行了三项重大的建设:一是创建官学,崇尚文治。泰州规模较大的学宫就是在改吴陵置吴州时创建的。二是筑捍海堰,抵御海潮。三是兴建寺庙,传播佛教。泰州规模较大的几座寺庙除光孝寺建于东晋义熙年间外,如北山开化禅寺、东山常乐教寺、南山寺等,都始建于唐代。
太平天国革命期间,长江两岸自九江以下多处地方先后都有战事,唯泰州处于缓冲地带,素有“太平之州”之称,除扬州的一些官员外,各地的商人、文人、学者纷纷迁居泰州,一批穆斯林也来泰定居。由于人口剧增,游资充裕,刺激了市场的兴旺,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当时的坡子街已是“市廛百货灿成行,闽广川湖各擅场”的一派繁盛景象,泰州同时也成为里下河地区的商业中心,当时民间有“买不完的东南,卖不尽的西北”之口碑。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制定《内港行轮暂行试办章程后》,高港开始停靠商船,英商祥茂公司的“通宁”“通泰”等率先开辟了沪口航线,从此泰州与上海和苏南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南通大达内河公司开辟南通至扬州的客运航线,在泰州设办事处,第二年又开辟泰州东台、盐城的客运航线,光绪三年三年(1907年),私人集资12万元创办泰来机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为泰州工业的发展起了开辟先锋的作用。
古泰州城与水紧密相连,城内外水网密布、街渠相依。形成了以稻河为南北长轴,两座城池为其双冀,外城河与城内的玉带河交错环绕,水绕城、城抱水、街河并行、水城一体的城市格局。对其形似凤凰、泰州又有凤凰城之别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