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那些事

家乡区县: 江苏省泰兴市

五千年前,泰兴地区是一片茫茫大海,长江入海口还在镇江、扬州之间。到西汉(公元205年)前不久,泰兴老龙河以北地区才形成了一片江海冲积的沙滩,地属海陵县界。所谓“海陵”,地属广陵,意为海中一片高地,即古长江入海口江中一洲。到晋武泰康元年(公元280年),海陵又改名为海阳县,此时已明确了海阳的确切位置。古人称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海阳,即位于长江之北岸。表明这一时期由于长江口延伸东移,江岸线也有所变化,海阳与北岸靠拢相接。到南朝宁齐年间(公元420年—502年)海阳又复称海陵,这与海平面上升,陆地后退有很大的关系。
也是公元208年前后,江心又出现一片沙滩,即现在的靖江境地,当时叫阴沙。所谓阴沙,潮落时与出水面,潮涨时又没于水中。到唐太和五年(公元831年)随着泰兴以东及沿江地区的第二次成陆,这片江心滩已现出水面,改称为“骥渚”,到宋代就称为“马驮沙”了。从阴沙形成变为江中陆洲,直至明末与泰兴涨接连片,前前后后大约经过了一千五百年历史,明成化以前,泰兴县南孤山巍然一峰,仍在江中,明代诗人有诗赞曰:“海国微茫涸水间,登高一槛尽乡关。长江到此将为海,平地亏它涌出山。”由于孤山在江中阻流,江心深泓南迁,从隋唐到明初,孤山以北县境西部,江中沙洲并峙,自东向西,自东北向西南,渐次涨接,造成历史上泰兴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形地貌的特征。而泰兴的老龙河,远古时期也应该是江岸线南移而形成的,其中部倘有东塌江头、西塌江头,殷塌庄、盐泥场等自然村庄名称,充分说明老龙河以南几乎半个泰兴县境都是江中沙洲涨接而成。古称泰兴“襟江带海”缘出于此。
泰兴建县于五代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县名由来于今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李升登位,升海陵县为泰州府,析海陵济川镇建县,按“国泰民安,兴邦建国”取名泰兴。一种说法是泰兴为一弹丸之地,多系江中之洲组成。全境之水,源系于长江,“怒涛内噬,夺我腴壤”,地方“食江之利,而又无知其患”。人们祈求安宁,取泰兴之名实为祈求吉祥之意,大概以后泰兴沿江太平洲、泰和洲、泰来洲、泰界洲、泰涨洲、泰定洲等洲名都源出于此。关于县名来源以上两种说法都是可信的。当时海陵县域极广,包括泰县,海安,如东,南通,如皋等地,泰州与泰兴同时建制,同时定名。

张蕾(2015-03-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