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江人说的话,属于西南官话区的地方话,我们姑且把它称之为中江话。
中江话与北方官话区的语言在语音、词汇方面差异不是很大;与西南官话区内其他地方的语言比较,差异就更不明显了。因此,中江人说的话,北方人听起来并不很吃力,其他外地(四川其他县市和外县区)的人听起来也大都能懂得。但是,由于历史、地理和人文的原因,造成中江话当中,常常夹杂着一些外地人听不大懂的东西,就是说,中江话当中有一些语言和外地不大一样,有一些词汇和说法和外地不同,这就是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中江话。
历史的原因是,清代康雍乾时代,清政府曾强令一些外省人移民四川--即一般人所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来川的以湖南、湖北两省的人居多,当时两湖被称为“湖广”,清廷设湖广总督统治之。我们杰兴李家,祖先就是从湖南郴州移来的;我的舅父龙台张家,祖先是从湖北孝感移来的。此外还有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浙江等地移来的。从那时起,两湖、两广以及浙闽地区的方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移居地--中江县人们的语言。从外地来的这些移民,传了若干代,大多数人原来所操的语言被本地的语言(西南官话)同化了,但有一些语言因素(语音、词汇等)却残留下来了。也有绝少数人,虽经过了若干代,却继续保持着其祖先在原籍所用的语言。例如:杰兴乡五村连山湾有个张家大院,其中有几户姓张的人,他们相聚在一起的时候,仍然说着广东话,旁人一句也听不懂。地理的原因是,中江这个丘陵大县地域较广,交通很不便利,尤以地处深丘的广福、万福、冯店、集凤等地为甚。
广大群众往往几十年脚不出县(一些人甚至脚不出乡,活到七十、八十多却从没到过县城),与外界绝少往来、绝少交流,外地的经济、文化影响对他们几乎不起作用。他们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按老样子生活,也按老样子说话。中江地区近百年来经济、文化发展滞后,京、津、沪、广等发达地区的先进文化对它难以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为这些原因,中江话当中只有本地人才理解、才习惯的那些东西,就得以在较长时期保留下来,而没有被“淘汰”,被“同化”。
由此我认为,我们所谓的“中江话”,即一般中江人用以交流思想感情的语言,并非已经形成为独具特色的方言体系;而是说,一般中江人所说的放当中,有一些因素,有一些“零件”,与普通话不同,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全国通行的语言。与西南官话也不大相同,中江县境以外的人,不大听得懂,或者虽然听懂了,但总觉得有些不一样。这些因素或“零件”,具体体现在一部分语音与词汇上(在语法方面,全国各地的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差异是比较小的,中江放亦不例外)。从语音方面说,中江人的发音(对汉字的读音),大多数与西南官话无大差异;而对一部分语素(其文字符号即汉字)的读音,在声母与韵母方面与西南其他地方有明显不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