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听见你的每次一“心跳”

家乡区县: 江苏省仪征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以及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仪征的社会风俗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习俗也随之演变。本篇所记为仪征生活习俗及其嬗变的大概情况。
一、饮食习惯的变化
  仪征人饮食习惯仍为一日三餐,米、面为主食,一般“两稀一干”,也有“两干一稀”。农村中农忙季节农民劳动强度大,消耗多,一般在午餐至晚餐之间加一顿副餐,俗名叫“晚茶”。
  早餐 城镇居民早餐以稀饭为主,辅以烧饼、油条和各色包子、烧麦。近年不少人家以牛奶、豆浆和鸡蛋为主,有的还掺以麦片、玉米面、荞麦面等杂粮。佐餐小菜以萝卜干等酱菜居多,讲究一点的吃什锦菜、豆腐乳等。农村离集镇较远,难得买早点,饮用牛奶的也不多。佐餐一般是咸菜、萝卜干等。不少青年人已改变了在家吃早餐的习惯,多数到饭店用餐。设于街口小巷的早餐摊点很多,除供应烧饼、油条、糍粑外,还有煎饼、蒸饭、刀切大饼、茶叶蛋等。时令早点有春卷、粽子等。
     
  饮品变化变化最明显。仪征1950年代引种茶以后,现在已发展为苏北有名茶乡。原来饮茶的人很少,如今很多人已养成饮茶的习惯。以往几乎见不到的可乐、雪碧、冰红茶、各种果汁饮料已完全代替了宴会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料。至于酒的品种也越来越高档。


二、服饰变化
  服装 1988年以后,仪征人穿着的服装一直紧随时代前进的脚步而不断更新,追求时尚和新潮。
男性的春秋服装,1980年代已基本完成从中山装、青年装到西装和“夹克”(又称茄克)的更新换代。1985年左右仪征兴起“西装热”,在正规场合,穿西装打领带成为时尚。与此同时,同样是从西方引入的夹克也盛行起来,成为主要服装款式。此后,在西装和夹克基础上适当变化的各种款式休闲装纷纷亮相市场,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新宠。一度还出现过唐装,但没有流行开来。裤子主要是西装裤、休闲裤以及1980年代中期流行的牛仔裤。青年人的裤子变化较大,花式很多,有马裤、港裤、直筒裤、喇叭裤、灯笼裤、太子裤、沙滩裤等。男性夏天服装仍以衬衫、短袖衬衫(又称香港衫)为主,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T恤(分长短袖、翻领、圆领),以后逐渐流行。不少老年人仍穿圆领汗衫与无袖背心。青年人普遍穿短袖T恤和近两年流行的文化衫、广告衫、高尔夫衫等,款式很多,不拘一格。

三、宅居变化

  1980年代后,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城乡居民着手改建扩建房屋,改善居住条件。农村兴建了大批瓦房和楼房,草房基本绝迹,建筑材料不断更新换代。楼房用预制钢筋水泥横梁,楼板用多也板或整体浇制,砖墙外巾釉面砖、马赛克的很多。窗框由木质、钢质发展到铝合金或塑钢。玻璃窗外一般都安纱窗,且由塑料纱改为钢丝纱。室内装潢都很考究,很多家庭铺大理石、强化地板和实木地板。农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厨房、厕所、猪圈大都在正房外另建。2005年推行新农村建设后,先行村已规划定点、集中居住,统一房型。 城区居民自建房的极少,多数购买商品房,至多进宅请亲朋好友吃饭,来客送一点礼物。农村建房仍保留着传统习俗。建房前要请风水先生看地、看门向,择破土和上梁日期。楼房不用房梁,则以第一块楼板放置在中间替代,楼板上裹着红绸被面、插金花,上梁时要说吉利话,放爆竹,散糕和馒头、糖果。工匠说在套吉利话,主人送2~5元的一个红包。上梁时间选在当天凌晨以后,到天亮仪式结束。

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wm23.cn/dsmaoxiang


梧桐子个人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48554959.html

    

猫巷(2015-03-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