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邽高级中学历史与位置
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高级中学坐落于“三贤故里”的下邽镇,东依慧照寺,西邻张兴斌艺术馆,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高中。
“下邽”今写做“下吉”,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北部。战国时秦置县,治今陕西省渭南市东北。其后屡有废置,元初并入渭南县。西魏时,曾为延寿郡治所。下邽镇为交通要道,自古以来为渭北军事重镇。勤劳智慧的下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下邽民风淳朴,人才辈出。
下邽名人有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张仁愿(唐代大将),寇准(宋代名相)和现代爱国人士屈武(1898-1992)等。
下邽中学的前身是创立于清道光3年(公元1823年)的“景贤书院”,光绪3年(公元1908年)改为“景贤高等小学堂”。
下邽高级中学的故事
全国政协副主席屈武三顾下邽中学
屈武少年上学时就是在这景贤高等小学堂度过的。
屈武对母校的感情,十分深厚,因革命一直在外,到四十年代才第一次返校,同夫人于秀芝和师生们进行了座谈。当他看到校院缺少花木,有些苍凉时,遂叮咛校负责人说:“一定要绿化、美化校园,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他让于秀芝写了一封信,由学校带上去三原斗口农场取回了一批花木树种。现在,校内到处盛开的木槿花、刺玫花、人行道两旁的绒线花,就是那次他们访问母校的“留念”。
1960年,在为于佑任夫人庆寿后,他兼道下邽,一下车,便来到学校。校长王亦哲、书记傅北弟陪他在校内参观。当走到校西院的女生宿舍时,他停下深情地说:“我当年上学就住在这里,几十年了,景物依然。”两位领导向他汇报说:“现在学校比较困难,师生生活仍很艰苦,但教师却能潜心育人,学生也能刻苦用功。”他频频颌首,高兴地说:“好,好,就是要保持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他还询问了下邽八景,大家也一一作了如实回答。
1963年,屈武第三次来校,见树木丛郁,百花盛开,新建的教室宿舍矗立期间,与前两次来校时迥然不同,又听校领导讲,教学成绩斐然,高考成绩名列全县前茅,非常高兴。又在校广场和全体师生见了面,并走到前排和教师们一一握了手。他向同学们说:“我是下邽中学的老校友,也是你们的老同学。我殷切希望你们做到四点:一要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二要努力学好文化科学知识,将来报效祖国。三要向雷锋同志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四要锻炼好身体,因为身体是干好工作的本钱。”他讲得生动有力,还加有典故,大家听了很受感动。”
1983年2月,书记兼校长李瑜生同志接到一封北京来信,他拆开一看,是屈武同志写的,大意是说:“他是下邽人,在这里曾上过小学,甚为怀念。又说:“下邽是‘三贤故里’,三贤者,他只记得白居易、寇准、另一位记不清了。请给他查一下。”恰好学校读书馆有部《渭南县志》,查阅后,便将张仁愿生平详实抄录,随函寄去。过了十多天,接到了屈武的回信,说:“所寄材料收到,知家乡变化很大,非常高兴。感谢所送材料完整详实。”并寄来了两本《人物》杂志和一本《中国建设》。上面登有屈武两篇文章,一篇是《我的启蒙教师李子训》,一篇是《我和蒋经国的交谊》。他还在信上谦虚地说:“寄上拙作两篇,以表谢意,请指正。”瑜生收到信和物后,及时地给他回了信。
渭南市临渭区下吉中学坐落于有“三贤故里”的下吉镇,东依慧照寺,西邻张兴斌艺术馆,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高中。
1998下中处于低谷。那时校园荒草丛生,空旷凄凉,满目疮痍。白乐天老泪纵横,寇莱公潸然泪下,张仁愿扼腕长叹!偌大一个高中,只有一栋二层教工楼,教室破破烂烂,学生不足300人,教职员工也只有50多人。学生出校不说在下中就读,老师出校不说自己在下中任教。风雨如晦日,长路漫漫时,真有一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凄凉之感。李栓良校长从调至下中之日起,李校长就带领广大教师,同甘苦,共患难。1999年,李校长调到了下中。面对这样的残破景象,他没有低落,也没有退缩。因为他相信这句话:“没有爬不过的山,没有趟不过的河”。于是他带领全体教师,凭着“拔剑直指向问天”的气概,忍辱负重,奋力拼搏,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经过了三年的风雨历程之后,于2002年获得了区教育局的表彰和奖励,赢得了学区人民的认可。
下中在含垢忍辱、奋发进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又有几人知晓,几人理解!君不见——招生之难,难于上青天;学校质量提不高,下中人人难心安!曾几何时,李校长带领教师去招生,就碰到了这样一件令人心酸、令人尴尬的事。当时,那户人家有七八个人正在玩麻将,方战生老师对打麻将的人介绍说:“这是我们下中刚调来的李校长,来咱们这儿招学生。”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人带着厌倦的语调说:“下吉中学?下吉中学还招什么学生!”接着这些人继续玩起了麻将,没有人理睬我们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这是何等的尴尬和辛酸啊!然而,景贤人并未退缩,硬是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学区人民,招来了一批学生。虽然招来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但景贤人没有丝毫埋怨,而是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更重要的是下中老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让人敬佩,他们手牵着手,肩并着肩,不分你我,一起往前走,硬是同呼吸共命运把部分有潜力的学生送进了大学,为学区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他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与大家共同出校招生,顶烈日,冒酷暑,受尽了艰难。他还经常与大家推心置腹,共话家常,解决教师的生活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没有了后顾之忧。他谆谆教导大家,从大局着想,从学校出发,为学生付出,为群众考虑。他常常说:考上一个学生,造就一个人才;考上一个学生,救活一个家庭;考一上一个学生,造福一方百姓。思想的空前统一和教师队伍的紧密团结,使得“景贤人”这支独特的教育团队充满活力,充满朝气,充满青春的气息。李校长他凭借个人的人格魅力和所作出的可人成绩,招聘来了许多年轻有为、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作为下中的老师,为下中教师队伍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二是比喻下中的一线教师(语文方面的王满仓老师;数学方面的肖世福老师;外语方面的党爱云老师; 物理方面的晁存友老师;化学方面的杨焕侠老师;生物方面的王小明老师;历史方面的郑逊老师等等)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湛的教育艺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一线教师和一大批献身教育、敬业爱岗的老师,诸多品学兼优的学生才慕名而来,放心地在这里就读。
学校实现第一次跨越式发展之后,李校长就适时地提出“管理立校、质量强校”的治校方针。他要求广大教师树立“服务意识”,他说,归根结底,我们的教育教学都是服务于广大学生的身心成长的。于是大规模的建章立制工作辅展了开来——
纪律方面,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入学办理出入校门证件,同时加强门卫工作,这样既能有效控制管理学生,又能防止不安全事故发生。
教学方面,把“全程教学”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强调抓全程,抓起始,以教研组为核心,以教师为纽带,研究如何具体开展此项工作;实施年级负责制,年级主任对校长负责,各班主任和教师对年级组长负责;高三年级实施分类推进,落实到人,并坚持实行月考、周考制度。
教育方面,把“班会课”放在班主任工作的核心,要求各班主任深入研究,认真钻研,精心备课,努力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班主任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境、思想、兴趣、个性和困难,力争在心理、精神、士气等方面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和积极性和创造性。
服务方面,学校领导实行包班制度,具体负责,长期保持联系,与教师、学生打成一片,关心爱护他们,为他们的教学和学习排除各种困难;同时适时召开各年级家长会,真正做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紧密结合。
从调入学校的那天起,李校长就上定决心,一定要改变学校的落后面貌。招标,跑项目,联系贷款,多方筹措,鼓励教师集资建校……苦心人,天不负,经过一番努力,短短三年时间,两座教学大楼矗立起来了,两座学生公寓也矗立起来了,学生坐在了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住进了舒适的公寓里。环境改善了,学校的招生工作明显好做得多了。为了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学校又招标建设学校灶,于是一座一百多平方米的大餐厅矗立了起来,生活问题解决了,学生学习也就安心了。
不仅如此,学校还在资金许可的条件下尽快购买60台电脑,建立电脑室;购买34寸大彩电,用于实验碟片播放,尽最大可能让学生能够看到实验操作的过程。作为一个农村中学,能够为学生提供5万册图书资料,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但是,为了加强教学,学校还是大量购买图书,丰富图书馆材料,以供学生学习之用。
扎实细致的工作,换来的是累累的硕果:2006年高考,二本上线人数达到135人,2007年二本上线人数在兄弟学校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增长达到151人。从2004年到2007年,学校又实现了三大步跨越,这个三部曲式的发展,实现了学校的第二次跨越式发展,使学校在渭南市临渭区的地位进一步上升!
关于下吉中学的诗:
(其一)遣怀 [王满仓]
景贤书院小楼,人孤愁,难耐北风阵阵吹寒流!人独立,思欲去,梦难留,脉脉乌云满天入眼眸。
(其二)抒愤 [王满仓]
残叶别离枯枝,风迫激,争意寒流滚滚浸人衣!昨日事,常相忆,难废离!唯有漫天风雪白如一。
《下邽--给几百年的景贤书院》[1]
作者:为子
渭水上忠诚的地方
母亲生长的地方
张仁愿 寇准
和一个叫白居易的诗人
在我读书的时候
他们都死去了
破旧的房屋也死了
下邽活了下来
几百年前的景贤书院
活到了我们出生以后
紫果飘香的时候
旁边的寺庙也活了下来
信念也活着
在下邽的头顶
挡住黑暗和死亡
粮食 水和希望
那些是昨天的死亡
或者在明天即将死亡
因为这个叫下邽的地方
因为语言和梦想
它们今天不死
下邽不死
几百年的书院不死
我的火把燃烧黑暗
萨福,以爱情为诗的女人
和孕育了几百年的书香
下邽是一对翅膀
天空和大地的儿子 和诗
粮食和谷仓
书的上卷和下卷
的翅膀,是景贤又一次的飞翔
下邽啊,几百年的书院
我把黎明归还给你
夜晚也全都给你
让人们为你佩带鲜嫩嘴唇的花朵
让人们为你朗诵抒情赞美的诗歌
让神的光芒在下邽绽放
像萨福的儿女
下邽书卷上的乳房
饮食粮食和水的嘴唇
的故乡 为子的故乡人丁兴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