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

家乡区县: 贵州省天柱县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县,后改名,1961年复置。县以城北柱石山“石柱擎天”得名。天柱县县总面积2201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326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41万余人,以侗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98.3%,是贵州省少数民族比例最多的县份之一。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天柱千户所,属湖广靖州卫;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县,析会同、绥宁二县地益之,属湖广布政司靖州;崇祯十年(1637年)迁治龙塘,改龙塘县,不久回治天柱,仍复天柱县名。清雍正五年天柱县改隶贵州,属黎平府;十二年(1639年)改隶镇远府。

      民国二年(1913年)天柱属黔东道;十二年(1923年)直属于贵州省;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1936年)改属第七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镇远专区,1956年划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撤销天柱县并入锦屏县,1961年恢复天柱县。天柱人杰地灵,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乾隆钦点翰林宋仁溥,侗族农民起义领袖姜应芳均被载入史册,北伐名将王天培、抗日名将吴绍周名垂青史。1949年以后,天柱更是英才辈出,涌现出了张作为、滕树嵩、粟周熊、潘年英、杨长槐、杨抱林、杨念一、杨绍榈等蜚声文坛的作家、画家、音乐家。

      天柱属北部侗族方言区,繁衍于此的北部侗苗人民一直传承着重教兴学的传统,因而文化教育较为发达,素有“文化县”之称。在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中,这里拥有黔湘北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古建筑——家祠。这些家祠主要分布于清水江下游的天柱县境内。天柱家祠文化极其深厚,建筑典型、历史悠久,颇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其中远口吴氏总祠、白市杨氏先祠,建筑规模宏伟,墙上雕画艺术精湛;坌处三门塘刘氏宗祠更是异彩纷呈,成为民族文化之迷。充满神奇色彩的清水江下游家祠群,已成为天柱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和魅力独特的风景线。天柱县家祠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7座。天柱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三门塘民族文化村、远口吴氏总祠、王天培将军故居正在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柱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侗家人人会唱歌”,侗族民歌源远流长。无论逢年过节、喜订丰收、婚丧嫁娶、宗教礼仪,都要以唱歌来庆祝。侗族民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北部地区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边歌、好事歌、伴嫁歌等。玩山、赶歌场是侗族青年男女主要娱乐和建立婚姻家庭的主要途径。竹林的阿婆坳、坌处的平芒、三门塘至今仍保持赶歌场的传统。其景况热闹非凡,真如是“歌的海洋”。
天柱县文化单位有县文化广电视局为行政管理部门。其系统的下属单位有:文化馆、文工队、图书馆、文物管理所、电影公司、新华书店、文化广播电视科稽查队、广播电视站。投资400余万元的县宣传文化中心正在建设之中。各乡镇都有文化服中心。天柱县有村级文艺(腰鼓)队187支。天柱县城乡群众文化活动频繁开展。呈现出异常火爆的场面。二00二年四月,天柱县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文化先进县”称号。

一个人的路(2015-03-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