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甘露

家乡区县: 江苏省锡山区

  沿着锡甘公路往东到无锡市的东部边缘,一个名字祥瑞、富足恬静的江南小镇--甘露就出现在眼前了。
   虽然甘露镇在无锡地面上,但甘露,就像养在深闺的女子,虽有无敌国色,终未被人识的。甘露古名“月溪”,据《锡金考乘》卷三“古迹篇”记载:“甘露市,泰伯未至此时,一夕有甘露降其地,乃置市。”《梅里志》中也有记载:“泰伯携弟仲雍隐居荆蛮,一夕忽有甘露降其地,乃置市。”不管这象征着祥瑞的甘露究竟是在泰伯来之前还是来了之后降下的,甘露镇已存在了3000多个年头,历史悠久确有史证。而且这些吉祥的传说,无疑对甘露镇的发展是个极好的兆头。
    甘露位于苏、锡、虞三地交界处,南临物鹅湖,北依嘉菱荡,著名的望虞河贯通全镇,区内河塘交错,水网稠密,水质优良,产稻、麦、水产,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自古以来,甘露虽非军事重地,却是战略要地、历史重镇。远在唐大顺二年,甘露就设有镇使,元明时设税务及巡检司。元末莫天佑在甘露设城,张士诚设水关以拒吴。徐达率兵攻常熟,插望亭、甘露。清咸丰十年太平军在甘露与民联欢两天。六月,荡口设局进行团练。
我们可以沿着月溪河的小街上踯躅,去寻找一个江南小镇悠久的历史。
上河塘和下河塘还是保留着成排的清末民居建筑,少说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路面是薄薄的青砖铺成“人”字型,长着生机盎然的青苔与野草。粉墙黛瓦,低低的落水檐,就像低眉顺目的小家碧玉。沿河还留有一排排的廊棚,以前各家屋前的廊棚都是绵延相接的,在多雨的季节里,乡人根本不用担心会淋雨。这大概是“予人方便,就是予己方便”的传统道德在建筑上的体现吧。小镇很静谧,只有高大的马头墙和一望进去,深深有几进的庭院让现在的人隐约揣摩出小镇昔日的繁华与富庶。在假山里弄茂密的茅草中,还有一幢三开间的二层楼,黑瓦棕色木窗格,衬着灰墙白窗纸,格外醒目。据说,这里曾是谭震林早年带着新四军谈判的地方,如今只有几名老人租住在这里。
    物是人非,悠长的历史就这样只留下残片断简了。
无锡自古就形成的“以水不以陆”的交通特点。内河航船曾经是早期米市、布码头流通运输的基本载体。因此,在“水运经济”时代,那些紧靠河道,扼守太湖、运河要冲的集镇,往往是经济繁荣的区域中心。甘露周边水网密布,船运发达,又在与邻县交界处,经济发展盛极一时。素有“金甘露,银荡口”之称。清末明初已是苏南粮油茧丝、工商市肆名镇之一。解放前,甘露镇上大小饭店、小吃店30多家,米行二三十家,茶馆36家,小百货店、香烛店、南北山货店、药材店、酱油店、布店等等均有。还有戏馆、竹行、油车行。其中,“华丰泰”、“薛泰丰”、“陈永享”、“程孟泰”等酱园,“童保和”、“朱泰和”、“天生堂”等药号都有上百年历史了。虽然这些老字号如今已荡然无存了,但在老街上行走,依稀还看得见残存的老石库门上刻着的旧字号,直通库房的船码头,还有上河沿街的老式柜台,以及做了三代的老箍桶作坊。从这些细节上可以想见甘露镇当初坐拥交通枢纽,四通八达,物产富饶,流通繁荣的场面来。在告别了“水运经济时代”后,陆路交通的通畅决定了地区的开发前景。
   由于甘露镇处在锡甘路的尽头,相对以往来讲,原先的交通优势消失殆尽,经济发展速度也没有其他城镇快了。不过,祸福相依,这种相对隔断也成全了甘露,不仅在城镇面貌、民间建筑上都较好地保留了原汁原味,在文化的传承上也成为挖掘的源泉。
   文化遗存是旅游开发的稀缺资源,也许这将成为日后旅游景区昌盛不衰的魅力源泉。

Double V(2015-03-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