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虽为中国辽阔疆土的蕞尔之地,却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辉煌的贡献,本文仅从丰县历史上的宗教为例佐证之。
丰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处,自帝喾时期即隶属于“五省通衢”的徐州,虞夏商沿袭,春秋时期属宋,宋康王戴偃定都丰境,时楚怀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丰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史称“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纪年”,是为“汉高故里,古宋遗风”。(至今丰县遗存千年以上的村落多达五座,可见丰县历史之古老。其一,娥墓堌,在今丰县首羡镇的和集以西,“娥墓”相传是舜妻娥皇之墓,万代传颂。其二,虺城,在今丰县范楼镇(曾属金陵乡),相传为商汤左相仲虺的王城,又说应在薛城。其三,黄店,在今丰县欢口镇,曾属沙庄乡管辖,曾为战国时宋国都城。其四,费楼,在今丰县宋楼镇,曾属刘王楼乡,费楼曾有村名分别是盘冢村、阿房村。盘冢,为殷商始君盘庚之冢。阿房村,因地近邀帝城,仿效秦阿房宫紧傍京城之意境而命名,又为张道陵出生地。其五,便集,在今丰县首羡镇,曾属和集乡。便集原名荆冢村,即荆轲之冢所在。荆轲刺秦未成,随被秦王剁为肉醢,盛装于翁罈之中,分埋于全国三十六处,警示全国,泗水郡选址即当今便集村,后人纪念故名。)据旧版《丰县志》载:秦时置县,先属楚郡,后隶泗水郡,以丰水故,改丰邑为丰县,丰县之名自此始。丰县,以秦始皇曾在城中埋宝剑丹砂,上筑高台,用以破坏王气故,又名厌气台、秦台。又传说凤凰降落县城,号为凤城县,至今尚有凤凰嗉遗存。公元前九年,王莽篡汉时,曾将丰县改为吾丰。历史上的丰县,曾受到白居易、苏轼、李东阳、文天祥等大诗人的讴歌,更添风采。
丰县独特的地理因素和文化积淀,使本地风俗民情具有了多重宝贵的面向。据《汉书?地理志》载,县人劲悍轻剽,刚强自负;士大夫学子颇能挟任气节、崇尚宾游。《隋书?地理志》载,贱商贾,务稼穑,尊儒慕学,有洙泗之风。唐代风俗益醇朴。《光绪丰县志》风俗篇载:“丰俗敦行尚义,务本力,敬士礼贤,乐输急公,犹有先王之遗风焉。至于好勇喜斗,不免见讥。贤者苏文忠曰:人负雄杰之气,积以成俗,胆力绝人,喜为剽掠,小不适意则有飞扬跋扈之心。生斯地者,亦可知所感矣。又旧志云:婚不论财,丧不从俭,予按之信然。”明《一统志》载,丰县地邻邹鲁,夙有儒风;然俗好刚劲,尚气节,轻剽急疾,虽庸下,莫肯少俯。从文化地理角度上看,丰县先后属于东夷、西楚,毗邻齐鲁,润泽儒风,地近中原,血性雄强,乃南北文化交接之地带,故丰县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明《隆庆版丰县志》尹梓序云:“丰当邹鲁之中,土渥风淳,异人间出,卓然为畿南名邑。”考察周边数县,单县,因舜帝的老师单卷(一写善卷)居住于此而得名,《郓城县志》曰“卷,郓人。尧帝(知其)得道,乃北面事之;及尧寿终之后,舜又亲之,遂以天下让卷。卷去之,入深山,莫知其处。”沛县,秦时置县。《水经注》载:“昔许由隐于沛泽,即是县也,县盖取泽为名。”沛县,为老子隐居处,孔子问礼,杨朱就学,皆在此。又兼宋国定都丰境,以文化古朴知名。可见,在先秦时期,以丰沛为核心已经形成了地域性文化圈。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上述丰县有关地理文化背景信息的勾勒,为我们解读丰县历史上的宗教提供了一把钥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