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墩文化

家乡区县: 南通市海安县

1978年4月,位于江淮之间的海安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一把带柄穿孔陶斧,因其解决了考古界长期争辩悬疑的新石器时代人类主要劳动工具石斧的穿柄问题,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除陶斧本身所具有的重大考古学意义之外,于破译盘古神话传说亦提供了新的维度。
新石器时代,石斧是人类最主要的生产工具,大量出土墓葬中随葬石斧的发现,证明石斧已成为新石器时代人类最珍重的物产之一。但青墩遗址带柄穿孔陶斧,系根据石斧实物以陶土仿真烧制,而非实用工具。很显然,这把陶斧已由实用领域升华到人类精神活动领域,成为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人类群落的一种象征性崇拜图腾。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73年发现于江苏海安青墩,故名。主要分布在长江、淮河下游的江淮东部地区。出土陶器有夹砂褐陶和泥质灰陶、黑陶、红陶四个陶系,流行三足、圈足器,也有平底器。饰纹有瓦楞纹、弦纹、篮纹、竹节形纹、锥刺纹、附加堆纹和椭圆形捺窝,圈足上有镂孔和刻印纹;骨角器丰富,有骨链、骨镖、骨凿、骨耜、骨搬指和角锥、角来、角纺轮等,并发现罕见的刻纹鹿角,被认为是易卦起源的初始符号;玉石器有石斧、石锛、石凿、石铲、石锄和纺轮、装饰玉器等,并出现仿石斧制作的带柄陶斧;有干栏式建筑和偏梗型炭化稻谷遗迹。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采集、饲养也占有一定份额。据碳14测定,青墩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至前3500年,特殊地域的文化遗存可能更久一睦。
辩证唯物论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原始诗歌,原始舞蹈,原始神话)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大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在劳动与生产中创造的,这些原始艺术或是劳动生活的美化,或是组织、协调劳动动作的手段,或是征服自然争取丰收的幻想。劳动实践不仅创造出人类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与语言,给人类从事艺术活动提供了物质前提,而且还给最初的文学艺术提供了“范本”。作为原始文学艺术种类之一的神话,以人类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劳动工具为“范本”,是极其自然的。石斧到陶斧的演变过程,便是劳动产生艺术的明证。模仿石斧实物的陶斧的构思过程及泥坯塑造与烧制过程,即为艺术的创作过程。因为石斧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人类原始浑沌的宇宙观中,便将开天辟地与现实生活中无所不能的石斧联系起来,自然现象中的雷电霹雳,使人们很容易幻想出一位巨神挥动巨斧开天辟地的原始神话。
认为中国盘古神话传说来源于印度大梵神与西亚“BAN”神者,其立论根据是“梵”与“盘”在古音中音近,“BAN”与“盘”更是同音。值得注意的是,在许多民族的远古神话中,其实都曾有一个发音与“梵”或“BAN”相近的原始创造神。
音韵训诂是考古学重要手段之一,“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学术精神也无可厚非,然而我们应该首先从本民族语言源流中去追踪溯源。遴选古汉语中与“盘”字同音或音近者,可以发现,其中“爿”字颇令人寻味。爿,劈开的成片的木柴,像形字。何以音“BAN”?肖其劈柴声也。劈柴工具者何?斧也。而“古”“斧”音近,或其转音,“盘”“爿”同音,故盘古者,爿斧也,劈柴之斧也。
河南省临汝阁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彩陶瓮,器表彩绘一幅鱼鸟石斧图。此彩陶瓮为一氏族酋长的瓮棺,在其瓮棺上所绘之石斧显然已非一件普通的生产工具或武器,而是表达新石器时代人类的一种较为复杂的思想。据专家研究,鸟是酋长氏族的图腾,鱼是其敌对氏族的图腾,鸟氏族在酋长的带领下,以石斧为武器,打败了鱼氏族。酋长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其瓮棺上描绘酋长的英勇事迹,石斧乃成为氏族酋长的象征。
山东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尊,亦刻有石斧图像。据专家考证,此为“斤”字,即斧字的原始图形文字,也是中国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
仰韶文化遗址与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石斧图像,时代均略晚于青墩遗址中文化层。仰韶文化遗址之彩绘石斧,大汶口文化遗址之刻陶石斧与青墩遗址之仿制石斧的陶斧,分别在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领域再现了新石器时期人类最主要的生产工具之一的石斧形象。青墩遗址出土的仿制陶斧因其时代相对更早,艺术创造过程更为复杂,难度更高,在迄今为止中国所发现的三件以石斧为对象的新石器时期原始艺术品中无疑具有更为独特而领先的地位。青墩陶斧出土之中文化层时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从陶斧小巧精致的形体及柄端之三角形小孔可推测,有可能为氏族酋长随身悬挂佩戴之物,以象征其身份及权威;也完全有可能是氏族主持占卜祭筮的巫师所持之物。青墩遗址出土的祭天之玉璧、祭地之玉琮,以及占卜之鹿角刻划纹与锥点纹,说明巫师在古青墩人生活中有极大的影响与作用,乃至崇高的社会地位。此时,陶斧应是巫师手中所持的神圣的威力无边的法器。盘古神话中盘古所持巨斧形象正是由此而来。
海安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带柄穿孔陶斧由实际劳动工具上升为崇拜图腾,成为人类原始理想神话的最初“范本”,盘古神话传说可以于兹追寻最初的起源。
青墩遗址是南通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自上世纪70年代发现,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遗址文化的价值和如何利用越来越给予重视。许多专家学者在不少刊的上发表了阐述论证青墩文化的重要文章,这对我们如何正确认识青墩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怎样对遗址进行保护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了更好地丰富南通文化的历史内涵,实现文化兴市的战略,我们应对青墩文化的价值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索研究,以便更好地弘扬利用青墩文化,为南通经济的跨越发展提供靓丽坚实的文化支点。
青墩文化的历史价值
青墩遗址试掘与正式发掘后,南通博物苑与南京博物院分别写出了相关的考古发掘报告,对遗址的重大历史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我们知道,一处遗址的考古价值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代表的考古学文化;而考古学文化的形成则要有独特的文化要素,这就是遗址文化的先进性、代表性与开放性。青墩遗址的文化价值则集中表现在这些方面。
(一)青墩文化代表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先进水平。
青墩遗址出土的大量遗物,不论是石器、陶器,还是玉器、骨角器,都是新石器时代远古先民在滨江临海地带创造的最先进的生产或生活用具,其制作技巧,加工精度,审美水平,都令人惊叹不已。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敏先生曾对青墩遗址给予这样的评价:
青墩遗址的文化内涵实在太丰富了,厚厚的贝壳层,整齐的“干栏式”建筑,排列有序的氏族墓葬,大量的动物遗骸,成团的炭化稻谷,精美的玉石器和骨角器,造型各异的陶器,刻有“原始八卦”的麋鹿角……青墩遗址的文化遗存可以作为距今6000-5000年之间的江淮地区原始文化的代表。
考古专家们对遗址文化价值的评价很高很多,我们无须一一转摘或引述,让我们直接列数青墩文化建树的若干个第一:
1、有柄穿孔陶斧,作为生产工具的模型或替代品是江淮东部原始先民的一大发明,为全国墓葬发掘中仅见。陶斧的出土解决了困扰学术界多年的“石斧如何装柄”的学术难题,因此被人们称作“中华第一斧”;
2、陶豆圆形柄装饰纹——刻有两方连续的图案,共分5组,每组均为等距,经张敏先生鉴定,系我国第一次发现的原始先民五等分圆的实例,代表我国原始社会“数学或几何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3、刻纹麋鹿角的发现被中国易学研究会忖家张政粮先生认定是易卦起源的初始符号,从而为东方伏羲作八卦、开创易学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因此有人称其为“东方第一卦”;
4、鹿角回旋镖作狩猎工具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为最早创造和使用,为我国首次发现;
5、长江北岸五六千前的“干栏式”建筑为我国首次发现;
6、炭化稻谷的发现,标明青墩古人早在5000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且是偏粳型稻),其久远的历史与浙江河姆渡遗址比肩,更难得的是在遗址出土文物中发现了酒器,这说明青墩古人那时就开始酿制米酒……
像这样的重要发现还可以例举若干,比如古朴精巧的石器、璀璨的玉器,以及青墩古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使用数学知识等,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了。当年参加青墩遗址发掘的专家曾写下这样的考古笔录:
青墩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无论是陶器、石器,还是玉器、骨角器,器形都是那样的先进,工艺都是那样的发达;同样,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动物标本也表明江淮东疗地区的原始先民有着发达的渔猎、采集、饲养和稻作农业经济……
只要我们认真研讨一下《江苏海安青墩遗址发掘报告》,我们就会随处可见令人不得不赞叹的青墩文化建树的许多第一。

小梅子(2014-05-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