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小曲

家乡区县: 天水市秦安县

 秦安小曲,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等县境内的古老曲艺品种,又叫秦安老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成于16世纪时的明代中叶,历史悠久,属于曲牌体的唱曲形式,秦安小曲采用秦安当地的方言演唱,表演形式或为一人自弹中三弦自唱;常用的曲牌有“越调”、“越尾”等40多个,曲调高古而通俗,旋律简洁而丰富,唱法柔媚而雅致。传统曲目有《玉腕托帕》、《小登科》、《百宝箱》等。
 秦安小曲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甘肃省东南天水市秦安县境内的古老曲艺品种。秦安为古成纪地界,素有“羲里娲乡”之称,不仅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及其妹女娲的故里,而且是诗仙李白的祖地。坐落于斯并闻名中外的“大地湾遗址”发掘证实,这里有着4800-7800年的文明传统,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所以,当地和周边的老百姓,为了区分其与外来的“眉户”等“小曲”(俗称“花调”),又将这种古老的曲艺形式,俗称之为“秦安老调”。
 秦安小曲属于曲牌体的唱曲形式,相传形成于1499(明弘治十二年),以秦安人都御史胡缵宗在19岁时首创“四六越调”《玉腕托帕》而发端;至公元1796年至1820年(清代嘉庆年间),秦安人翰林张思诚(见《秦安县志》)创作了《小登科》、《昭君和番》、《重台赠钗》等曲本,并使曲调和内容都有所增加;19世纪上半叶的道光、咸丰年间,在民间广为演唱。至民国时期,最为兴盛。并将以“坐唱”为主要演出形式的唱曲活动搬上了舞台,还衍生出一些“小曲戏”节目。涌现了李文赞、张耀亭、颜天赐等享誉秦州的著名演员。每逢年节或农闲时节,人们在街头巷尾、庭院炕头或田间地头,以演唱小曲消遣取乐。
 秦安小曲最初形成于秦安县兴国镇,后来发展到郭嘉、叶堡等乡镇,在兴国、郭嘉、叶堡等乡镇广泛传唱,后又流传到王窑、安伏、西川等乡镇和周边部分县区的乡村。20世纪50年代,秦安小曲已发展流传到6个乡镇280多个村落,常用的演唱曲调已知多达40余种。1957年,秦安蜡花舞参加全国民间艺人第二届调演时,演唱的曲调就是借用的秦安小曲曲调。
秦安小曲,又叫秦安老调,主要流传于秦安、清水、甘谷等县的部分乡镇。与西北大部分地方的传统戏剧和曲艺有所区别的是,秦安小曲摆脱了秦腔、道情、曲子戏等戏剧粗犷、高亢、激越和鼓子、说唱、弹唱等小曲小调的悲壮、苍凉、哀情,更多地表现了一种类似江南小调的纤巧、清甜、缠绵、低徊的韵味。其跌宕起伏的旋律、悠长宽广的音韵、细腻圆润的唱腔、雅致婉转的调式和宜大宜小、亦庄亦谐的情节及演唱方式别具一格。
 秦安县历史悠久,这里孕育了举世瞩目的大地湾文化,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民间艺术遗产和文化积淀十分丰厚且特色鲜明,秦安小曲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流传和发展的,对其传承对于发扬秦安历史传统,增进地区文化底蕴有着重要意义。
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秦安小曲在县内流传甚广,尤其是历史上在兴国、西川、郭嘉、叶堡等6个乡镇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或流行于田间地头,或弹唱于街头巷尾、农家庭院,是当地群众劳动之余消遣娱乐和亲友聚会交流情感的独特方式手段,老少皆唱,蔚然成风。
 秦安小曲是秦安民众表达爱憎和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与手段。其独特的演唱形式和演唱内容,蕴含着秦安人的审美情趣、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表现了当地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殊追求,具有作为人类学、民俗学和美学等研究素材的独特价值。
http://www.wutongzi.com/
http://www.wutongzi.com/kan/gansu/qinan.html
http://abc.wm23.com/dengtian_

MarIo(2014-05-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