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南郊,距市区约29公里,是贵州四大古镇之一,始建于明朝。古镇内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错密布,被誉为中国最具魅力小镇之一。青岩镇的镇容布局沿袭明、清格局。青岩镇民风古朴,物产丰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古镇内有九寺、八庙、五阁、二祠、二宫、一院、一楼、石牌坊、城墙等古建筑群。作为贵州省历史文化古镇,青岩的文物点多达百处,其中23处已收入《中国文物地图集·贵州分册》。2010年,青岩古镇成功通过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获得国家AAAA级旅游区称号。同年青岩古镇获得中华诗词学会授予的“中华诗词之乡”称号,率先成为了全国
青岩古镇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8年),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明初,青岩古镇设屯堡。天启四年至七年(1624~1627), 布依族土司班麟贵建青岩土城,领七十二寨,控制八番十二司。青岩古镇作为军事要塞和所占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后数百年,经多次修筑扩建,土城垣改为石砌城墙,街巷用石铺砌。四周城墙用巨石筑于悬崖上,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城内3平方公里范围,文物景点近百处。[1]
中央王朝为控制西南边陲,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置贵州卫指挥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驿道。青岩位于广西入贵阳门户的主驿道中段,在驿道上设置传递公文的“铺”和传递军情的“塘”,于双狮峰下驻军建屯,史称“青岩屯”。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远征滇黔,大批军队进入黔中腹地后驻下屯田,“青岩屯”逐渐发展成为军民同驻的“青岩堡
小古镇里,古建筑比比皆是,除以上八牌坊外,还有九寺:龙泉、慈云、观音、朝阳、迎祥(又名斗阁)、寿佛、圆通、凤凰、莲花;有八庙:药五、黑禅、川主、雷祖、财神、孙膑、东岳;有五阁:奎光、文昌、云龙、三宫、玉皇;有二祠:班麟贵土司祠、赵国澍祠;有赵状元(以炯)府、青岩书院、万寿宫、水星楼。还有一世界珍稀树木“青岩冷杉”;有神仙、黄龙、花山、璇宫四溶洞;有三叠系的古生物化石山。
石牌坊
历史上,青岩古城四门内外有八座牌坊,现保存的只有南门外的“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南门内的“赵理伦百寿坊”和北门外的“赵彩章百寿坊”三座。三座牌坊的建筑造型基本相同,均呈四柱三间、三楼四阿顶式,高9.5米,宽9米,面北背南,属清朝石牌坊建筑风格。惊奇的是,三牌坊都没有基槽,靠4个长方形柱基直接立在地面上,且一竖就100多年。其中“赵理伦百寿坊”距定广门仅几步之遥,创意独特,被艺术大师刘海粟称赞为是“实属罕见而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三座石牌坊也成为摄影发烧友的挚爱。
背街
背街是青岩最具特色的一条石巷,路面的青石板经过几百年的冲刷、磨砺,已光可鉴人,如镜面般泛着青黑的光芒,给街巷带来一种独特的时空感与神秘感。街边都是层层片石垒起的院墙,路窄而幽静,沿山势起伏,是摄影的绝佳地点。背街附近也是景点比较集中的地方。
状元府
状元府是贵州第一个文状元—赵以炯的故居,坐落在小镇状元街1号,状元街与北街交接,靠南边那一截叫“下院街”,北街干道上有指示路牌比较容易找到。大院门前是一副简单的对联“琴鹤谱志,论语传家”,显示了主人一生的志愿。府第坐南朝北,为两进四合院,府第坐南朝北,为两进四合院,均为一正两厢,风格是歇山式,总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左右。现存前殿、正殿、两厢和朝门,朝门内墙上有许多不同“寿”字残迹,据说这是赵以炯曾曾祖父赵理伦百岁时所留。建筑是以木质结构为主的,气派而不张扬,宁静恬淡,一派书香风范。
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东街143号,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建于明万历年间,乾隆年间重修,砖木结构,依山而建,为攒角重楼八角式。是旧时读书人常去读书、聚会、祭拜文昌帝君的地方。
慈云寺
慈云寺位于北街5号。始建于康熙年间,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修,总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传说是西街吴姓人家捐修的。整个建筑构架保持完好,有很多石柱础为贵阳市石柱础中石雕艺术精品。
万寿宫 位于西街3号,毗邻慈云寺。清康熙年间建,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最早并不是一座道观,而是江西会馆,为南来北往的商贾之所,后来改造为道观。整座宫院由正殿、配殿、西厢、戏楼和生活区组成,坐东向西,总占地1000多平方米,但建筑大都在“文革”中被毁,多是后来重建。宫内最有看头的便是戏楼,其中的木雕精美绝伦。在戏楼右侧的木质横梁上,一组高浮雕人物图案最为著名,内容为“鸿门宴”“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很有军旅文化特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