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听老人们说过雕刻,那个时候很小,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查询了课外书才知道,核雕是中国民间传统微雕工艺之一,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目前,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雕相比石雕、木雕、砖雕、竹雕、角雕、骨刻等相对出现较晚,明代初期核雕特别盛行,其时的文人墨客和朝廷显贵们把它同珠金玉器挂在一起,作为身上的装饰佩件和扇坠,显示其特殊的身份。在民间则多以核桃雕刻,穿孔系挂在身上作为“辟邪”之物,也有制成配件、扇坠、串珠等为文人赏玩。从明清开始,核雕在我国的江苏、广东、福建、山东等地比较兴盛,且雕刻题材丰富。而且还有他的发展历史:明代核雕,造型古朴浑厚,人物、动物造型注重外型而不追求细部刻画。从雕法上看,明代核雕一般雕工刚劲有力,利落醒目,线条、棱角分明,人与物连接不紧密,镂雕留有钻孔痕,雕刻出一条船,舟上舱轩篷楫,什物俱全,镌刻苏东坡等五个人物,精妙传神。明代的夏白眼,相传在一颗橄榄核上,雕刻了十六个婴儿,童身只有半粒米大,“眉目喜怒清代核雕,造型精巧玲珑,人物、动物造型注重写实,人物脸部雕刻更着重于逼真,动物着重于动态表现,雕工刚劲有力,线条直,边线流畅,方圆合于规矩,棱角分明,人与物连接较密,镂雕很少留有钻孔痕迹,浮雕地子磨得较平,略留刀痕,磨工细,核雕穿线孔比明代及现代的核雕大。清代核桃雕艺人,传康熙年间苏州有位金姓老者,善核舟之雕,人称“有刻棘镂尘之巧”;乾隆年间的陈祖章、杜士元都被人称为技高艺绝的“鬼工”,陈祖章的代表作“东坡夜游赤壁”核舟,舟长不及二寸,有篷有窗,人物除苏东坡外,有客人、客妇、艄公、书僮等八人,人物神态自然、宁静、超逸,个个刻画精致,舟底刻赤壁赋全文,其刀笔工夫令人难以置信。现在陈祖章的核舟尚有一件传世,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民国年间,民国时期,苏州太湖边上的舟山村核雕逐渐兴起,舟山核雕的历史有100多年,吴县香山(今吴中区香山街道舟山村)人殷根福,以橄榄雕刻罗汉头成为核雕名家。这门工艺创作的随意性很小,创作人必须以丰富的想象将紊乱的果核纹理构思成型,核雕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果核纹理和形状的限制。其工艺注重精巧雅致,微中见宏,尺幅之间展示大千世界以及人生种种情趣。核雕工艺创作,除了要具备一般雕刻所需要的绘画、书法以及雕刻基础之外,还要有特选的材料、特制的刀具、特别的眼力、特有的指功、特别的毅力和独特的构思。需要掌握浮雕、圆雕、透雕、线刻、磨制等技艺,创作上既需要有一定的写实性,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根据这些我了解了很多的传统习俗,传统要留下的宝贵东西,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