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吴川

家乡区县: 广东省吴川市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而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之称的吴川,在粤西这块沃土上自有其独特光芒,其艺术项目丰富多彩,有很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活动,如舞狮子,舞火龙,木偶剧,山歌,木鱼,泥塑,对歌,飘色,花桥等,其中飘色、泥塑和花桥更被誉为“吴川三绝”,闻名遐迩。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吴川人,我在为“吴川三绝”感到骄傲的同时,亦对其背后的文化艺术内涵深感兴趣,为此,在2007年和2008年寒假期间,我进行了实地调查,并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走访了相关人员及部门,以求对“吴川三绝”风俗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一、“吴川三绝”溯源

(一)飘色

始于清代的“吴川飘色”,堪称南国民间艺术的一枝绚丽奇葩。飘色一词,辞海中没有,是广东白话的称谓,意指在元宵以装扮艳丽的彩旗队、彩车队和唢呐、歌舞、舞狮队、舞龙队等不同的民间艺术形式组成的游街活动的统称。要追溯吴川飘色的起源,得从沙湾飘色说起,沙湾飘色是南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在民间流传了一两百年。关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清代粤剧艺人李文茂起义失败后,朝廷严禁上演粤剧,群众想看戏而不得,于是以小孩扮成戏曲人物抬着游行,看上去像是演戏但却不唱戏,这在当时叫做“赛色”,通过这种形式,一方面祈求神灵保佑,同时亦可娱乐百姓。后来“赛色”流行民间,被人加以发展,有的在马上装扮,称为“马色” ;有的在水上装扮,称为“水色” ���有的在板台上装扮,这就成了现在说的“飘色”。另一种说法是早在明朝,沙湾人李路远,在云南做边关大将时,云南有两族人为争夺朱元璋始造的北帝塑像而发生械斗,幸得李将军调解平息,重归于好。他们深感李将军清廉正直,办事有方,为两族人免去一场纠纷,遂把北帝塑像赠送给李将军,后来李将军把该像运回了沙湾。北帝全称为“北方真武玄天上帝”,是水神。沙湾自得北帝像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例必抬着北帝塑像出游,又均以出会及舞龙、飘色等民间艺术助兴,因此,可以说自明代沙湾已有飘色活动。 相传吴川的飘色亦来自沙湾,於清末民初传入。据《梅录志》记载,吴川的飘色起源于清代,相传沙岗居民陈亚海到番禺沙湾经商,看到沙湾的飘色,造型优美有韵味,心生感叹并得到启发,回来后苦心钻研,获得成功,并把该技艺传给儿子陈寿全。陈寿全把该门技艺发扬光大,才有了今天的飘色。清代吴川飘色刚开始叫“转色”,是一张长方形的台,装上一张能够转动的板凳,中间坐着化妆的儿童,每年游行时,四人抬着行,不时停下来奏乐唱曲,将板凳转一周而称为“转色”,后来又演变成“板色”。“板色”是以木板作成的色台,台上的花木亭台由纸扎成,其中坐一名手抱琵琶或胡琴的歌妓,由人们抬着游行,经过社庙必定奏乐唱曲。“板色”就是现代飘色的雏形,台上坐立的人物造型称为“屏”,凌空而起的造型叫做“飘”。

同为飘色的类型,吴川的飘色却又与番禺飘色、云南“高台”、江南“抬哥”、天津“重阁”等大有不同。番禺沙湾飘色虽然历史悠久,但是直到今天仍停留在一屏一飘上,还是用人工抬着色板的;“北方重阁、高台,给人厚实感觉”,①“重阁”又名“节节高”,但实则上只有两层高而已,下层是一成年男性,上层立一由男童扮成的旦角,两人表演时,边走边伴随着节拍舞动;而“高台”则是在装饰好的舞台上放一梳妆打扮的孩童,一般十二台,闰年有十三台,既可表演历史的一瞬间也可表画面连续性。这些飘色在造型上都摆脱不了传统飘色的模式,但吴川飘色却以其“飘逸”及“神奇”独树一帜。这表现在一般每台飘色有两层以上(如“三飘”,“四飘”,被誉为“中国第一飘”的“六国大封相”就是“四飘”的一个典型代表),立在台上的人或物称为“屏”,立在“屏”上的人或物称为“飘”。“屏”或“飘”都靠一根色梗支撑着定型,色梗最初用木桩作为材料,后来改为用钢筋焊接,增加了稳定性及灵活性。支架凌空的人物,踩在一柄剑尾或刀剑交叉点上,有的则踏着公鸡或鲤鱼,他们手舞足蹈,飘飘欲仙,奇妙的是观众居然看不到其支撑点;巧妙处还表现为一个小小的支点,如伞柄、剑尖、花瓣等居然能支撑起一个人来,这里面有力学的原理,也有平衡的原理,对制作工艺方面存在很高的要求。

(二)泥塑

元宵佳节,在吴川梅录镇的大街小巷和临近村庄,都展出像真人一般大小的大型泥塑,这些泥塑多取材于传说或戏曲,线条流畅,形象生动,是精美的艺术品。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题材以人物、动物为主,发展到现在,已经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最早的泥塑艺术可追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如在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距今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左右;在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距今约为7千年,这些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及至汉代,中国泥塑艺术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手捏的或模制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这是因为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同样有对物质的需求,所以在丧葬时附上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泥塑的发展和演变。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这时的杰出代表。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连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在当时的社会作为商品出售,初步进入经济领域。在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

在中国泥塑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泥塑的一个小分支——吴川泥塑,也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吴川泥塑俗称“泥鬼”,源于唐代,佛山廖岭居民迁至梅录镇瓦窑村,从此佛山石湾精湛的陶瓷工艺经村民手传入吴川。唐代中期,有一年元宵节,某陶工闲来无事,便重操旧艺以自娱,随手捏了一尊小泥塑,岂料吸引了不少百姓围观,纷纷为该项技艺感到惊奇,一时在大街小巷传了开去。次年,随着陶工的增多,观众也越来越多了,继而拜师学艺,纷纷而至,这就是吴川群众性泥塑活动的起源。

及至明代洪武年间,皇帝好女色,派遣官吏四出选美,百姓对此怨声载道,极其不满,一直想找方法来出这口怨气。后来,梅录头村的群众乘闹元宵之际,特地捏造了一套丑化皇帝与皇后的泥塑,那些泥塑眼大,肚大,脚大,乳大,耳大,不像人反像妖怪,十分丑陋。这事传到官府那里后,官府大怒,扬言要斩全村的百姓。正在这紧急关头,泥塑作者灵机一动,站出来解释道:“皇上眼大看得准,肚大有福分,脚大稳乾坤,乳大养子民,耳大听民言,有何不好?我们这是在赞颂皇上哪。”说得那群趋炎附势的官兵无言以对,只好作罢。地方官员走后,百姓们干脆把泥塑推倒,戏称“送泥鬼”,这成了一种习俗,以后每年元宵造一次“泥鬼”,就要送一次“泥鬼”。

发展到现在,经过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吴川泥塑在民间已经演变为与普通生活相关的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中国地方特色。但奇怪的是,吴川人做泥人,唐代就开始了,却没有一个泥人留存下来,这里面还有一个很奇特的说法就是:人们相信已成形的泥人是有灵性的,如果泥人过了元宵还不毁掉,就会变成真的,会带来不好的东西,所以尽管泥塑精彩逼真让人喜爱,但是过了元宵节他们还是要拿刀斧之类将数百泥人敲成一堆散泥,叫破“泥鬼”。正是这个习俗让几千年的泥人荡然无存。

(三)花桥

“正月十五晚行花桥,买支白花生个仔”,这个吴川人民的风俗习惯由来已久。

“花桥”,顾名思义就是用鲜花装饰的桥。吴川花桥即是用上万朵甚至几十万朵鲜花装饰起来的大桥,成了元宵最耀眼的一处景观。今天的花桥,历史悠久,据说起源于清朝年间,具体是哪个朝代哪一年,现已不可考究。最初的花桥并没有像现在的花桥这样五彩缤纷,灯火辉煌,而是用竹排或小木船连接而形成的一座浮桥,没有鲜花和灯饰装点。有关它的历史传说各有不同,从当地老人口中了解到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说花桥原是隔海村群众为方便过江进城闹元宵而搭起的桥。梅录是一个开门见水的水乡,鉴江、袂花江、三叉江在这里汇合,成了滔滔的梅江。据说,地处北端的与梅录镇只有一江之隔海村群众,每逢正月十五都纷纷涌到镇内庆赏元宵,镇内群众晚上也成群结队去隔海烧花炮,来往过渡全靠小船,十分不便,但是又找不到改善的方法。明朝万历年间,当地春旱,江水下降,江面变窄。元宵前夕,隔海村村民吕广、吕尤兄弟二人决心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搭一座桥方便两岸居民行走。于是,他们就地取材,把梅录镇所有卖猪肉摊档的猪肉台都借来,搭成了一座简易桥,供人们平安放心往返隔海村庆赏元宵。后来为了美化这座桥,吕氏兄弟还在桥头两侧摆满了鲜花。次年,隔海村民得到启发,租用数十艘木船,连接起来,架起一座浮桥,桥面盖上拱篷,篷内装上彩灯,两旁点缀鲜花,称为“花桥”。

又一说法,很久以前,隔海村群众为了过江闹元宵,每年都用小船或竹排连成一道浮桥,把人们渡过江去。有一年元夜,人们正挤拥着过桥,突然一阵大风把浮桥打翻,人们全部跌落水中,男女老少,哭爹喊儿,情况非常危急。正在这时,忽然一位仙女从天上飘下来,把彩带一挥,彩带立即变成了一道彩虹桥架在江面上,这道桥全是用花编织而成的,非常美丽,跌落水中的人们见此,立即爬上花桥,没一个人伤亡。从此以后,隔海村群众为了纪念这位仙女,每逢元宵就仿照这条仙桥的样子用竹木搭桥,然后装饰成花桥,在桥头雕造了一个仙女的泥塑,并让镇上的菩萨来上隔海游神畅食祭品,以此来感谢仙女的救命之恩,也以此庇佑后世。但因浮桥面窄,且有花花公子乘机揩妇女油水,所以人们干脆搭起两座浮桥,分男女而行,女桥配有鲜花、灯饰等,这便是今天花桥的雏形。

有关花桥的历史记载曰:河北上村,梅江横其前,圣庙建其后,景色壮丽,风俗敦厚,一水相隔,小舟驾渡,元宵佳节,赛会中心。清前年间,元宵之夜,有女神送花,浮江而来,降临圣地,洒下花朵,得之财丁兴旺。于是每年元宵节日,架搭花桥,恭迎神驾,造福人民,青年男女,到桥取花,成为吉利象征,红男绿女,携手如来,四方宾客,连袂而至。

从此,花桥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承载本地多种艺术的桥。

杨慧萍(2015-03-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