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太后(442年—490年),汉族,长乐信都(今河北省冀州市冀州镇岳良村人)人,公元477年至490年十四年间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者。
冯太后本是官宦之女,因罪充公为奴。452年,被选为北魏文成帝的贵人,456年被立为皇后。465年北魏献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太后临朝辅政,定策诛杀丞相乙浑,而后依据北魏制度归政献文帝。476年献文帝病死,时人称被冯太后毒杀,再度临朝称制达十四年。490年去世,享年49岁,谥号文明皇后,或是加上文成帝的谥号“文成”二字,称文成文明皇后。
主要成就临朝辅政、诛杀乙浑,去胡汉化、改革新制
冯氏是长乐信都人,出身于名望之家,她的祖父冯弘是十六国时期北燕的国君。
冯氏的母亲王氏,乐浪(今朝鲜平壤)人,是冯朗在北燕时所娶。因多年动荡不安,直到随夫任官长安后,生活暂时得以安定下来,王氏夫人才给冯朗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冯熙,就是冯后的同母兄长。到了公元442年(太武帝太平真君三年),王氏夫人又生下了一个女儿,就是后来的冯后。冯氏出生之时,距祖上建立的北燕灭亡已有六七年的光景。魏太武帝拓跋焘也已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与南朝形成了对峙之势。
冯氏出生后不久,哥哥冯熙就因叔叔冯邈战入蠕蠕(柔然,居于阴山一带的少数民族),被人带着逃到氐、羌中生活,多年以后才找回。接着,冯家突然遭遇了飞来横祸:不知是朝廷对冯后那位曾为北燕王子的父亲心存疑虑,还是冯朗果真有什么不轨之举,总之是冯朗因受一桩大案株连被太武帝下令诛杀了。按照惯例,冯氏因为年幼又是女孩,就被没入宫中,成了拓跋氏的婢女。冯氏在宫中得到了姑母冯昭仪的多方照应。
13岁的文成帝登基不久,就选中冯氏做了贵人。这一年,冯氏只有11岁!
冯太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女政治家,主持北魏政权多年,其团队中主要是中书学毕业的士族大地主,对北魏国家封建化有一定作用。
但当今评价有很多失误,这里需要一一指正。
第一,北魏百官原无俸禄,公元484年(太和八年),魏孝文帝定每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充百官俸禄。称为“班禄”。班禄以后,贪赃满一匹者处死。规定地方守宰任期按“治绩”好坏为定,不拘年限。有人说这是冯太后的主意,其实不是。魏孝文帝的生父对贪腐相当反感,在位时曾下令“贪赃满一匹者处死”。此项政绩怎么算到冯太后头上?
第二,太和九年孝文帝采纳李安世建议,实行均田制,使农民附著于土地,劳力得以利用,荒田得以垦辟。北魏原来没有户籍制度,由宗主管理户口,称宗主督护制。因此宗主廕庇人口甚多,往往三五十家合为一户。在九品混通制之下,赋役负担不匀,政府收入也受影响。这项政策冯太后从头到尾没有发表过看法,也算到她头上。
第三,公元485或486年(太和九年或十年)初,李冲建议,仿古制立党、里、邻三长,用以代替宗主督护的统治(见三长制)。定民户籍,按户徵发调役,当时反对李冲建议者很多,主要是汉族大地主。冯太后这时站了出来,支持三长。她认为立三长则廕庇的户口可以检出,课调可有常准,可以实行。
影响深远的北魏太和改革,是北魏政府群体智慧的结果。无论算到冯太后头上,还是孝文帝头上,都是贪天之功,不符实际。只能说,冯太后加入北魏管理层多年,以个人智慧实现了北魏两代人的顺利交接,没功劳,也有苦劳。可以说北魏太和改革前期是由冯太后实行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