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东门城外有“三十六垛”。传说为破金兵摆“八挂阵”的地方,现名垛田乡。全乡一万六千五百多亩耕地,夏季有一半种植芋头。年产芋头两千多万斤。
全国长芋头的地方很多,但都没有垛田的好吃。为什么呢?芋头整个生长过程离不开水,离开水就不能生存,但又怕水,长在水里的头烧不烂。
垛田形同“八卦”。大的一块地七、八分,小的只有二分。四面环水,长长的,像一个个冬瓜漂浮水上。水易浇、肥易土、种易管。忙种过了,龙坛芋要天天浇水,子棵芋一天间一天浇水,从小暑到处暑的四十五天要天天浇水,龙坛芋一天要浇两次,这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为了保持芋头根部土壤湿润、松虚、有肥力,一般都在芋头根部布两次水草,或浇一交泥浆,或把行上泥铲到塘里,壅到芋头根上。防止露青,芋头露青不好吃。
每年到秋天八月,芋头上市,这儿就家家用船把芋头运到大江两岸的城市和乡间出售。芋头价廉味美,既当饭、有当菜。当地群众有“十斤芋头八斤稻”之说。芋头是城乡人民喜欢吃的美食,有些人家还将芋头作为富贵的象征,说除夕吃了芋头来年会“遇好人”,“啃大芋头,发大财”。现在,由于兴化冷冻厂的建立,子棵芋经过加工,个个都似糯米圆子那么大,一斤称十二、三个,畅销南京、上海等地。
2011年8月26日上午,我们与《舌尖上的中国》导演杨晓清在垛田镇政府小会议室碰面。杨导披肩长发,温文清秀的脸上架一副近视眼镜。白衬衫配浅灰长裤,运动鞋、宽边遮阳帽、便携挎包,简洁的装束给人以朴实之感。她似乎更像一位旅行家。这正是走万里路,寻天下美味所必须的。
垛田镇王春华副镇长首先简单介绍垛田情况。文化站老站长李松筠详细讲述了垛田芋头的品种,以及种植、管理、生长、收获、食用等情况。杨导边听边记录,不时点点头。李劲松局长最后补充。他绘声绘色地讲解了垛田芋头的原生态生长环境,垛田芋头之所以香糯可口与这种环境的内在联系,垛田的水与垛,垛与人,人与天,天与水,水与鱼,鱼与水草,水草与芋头之间的天然契合。杨导随着李局的话语,眉宇飞舞,浮想联翩,惊乍叠现。
“你如果是就芋头拍芋头,那肯定是不行的。你得先读懂这方水土的文化内涵。”他很肯定地说,话语充满权威。
“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杨导从惊讶中恢复过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