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各县博大精深文化

家乡区县: 来宾市兴宾区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盘古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认同的始祖文化,各地民间都流传着盘古开天辟地繁衍人类的神话故事。然而,盘古文化源自何处?这一富有学术魅力的课题,长期以来为历代众多学者所苦苦追求与探索。有学者推测,盘古文化源于南方珠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地区。

来宾市地处广西中部,红水河贯穿其中,是珠江流域的腹心地带,属壮族主要聚居区之一。二00三年九月,广西壮学专家组在对来宾市进行民族文化考察中,惊喜地发现来宾市所辖的兴宾区、象州县、武宣县等地,保留有十分丰富的盘古文化,其中包括盘古庙、盘古神话传说、盘古歌谣、盘古师公戏,以及以盘古命名的村庄、山岭、岩洞等等,形成了历史悠久、原生态型、独具特色的盘古文化体系与群落。这里的壮族民间自古流传着“盘古兄妹”繁衍人类的故事:远古时,水淹天下,人死几尽,只有躲在葫芦里漂浮的两兄妹得以幸存,兄妹俩结婚后生出像磨刀石一样的肉团,砍碎撒向四野,变成遍布各地的人群,开创世界,重建家园。壮语称这两兄妹俩为“盘勾”。“盘”即砺石(磨刀石),“勾”即葫芦,而文人用近音汉字记作“盘古”。“磨刀石、葫芦”,这是壮语对“盘古”一词最原始意义的解释。它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葫芦兄妹生出磨刀石繁衍人类神话故事的主题。并以此为核心,在桂中来宾一带产生了为盘古立祠、造像、祭祀和唱颂盘古的传统文化事象,传承至今。
                                           

                                              麒麟山文化

       麒麟山位于兴宾区境内,因形似传说中的“麒麟”而得名,周边群众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来宾市抓住建市之初的机遇,尽力打造能代表来宾人精神风貌和形象特点的文化品牌,确定了开发麒麟山文化,并将其打造成为新来宾著名文化品牌的战略目标。

在具体开发上,将在麒麟山周边范围建麒麟山文化公园,形成麒麟山文化中心,并以此为中心,与瑶都文化、壮族土司文化和红水河文化连成一片,形成极具民族特色的大麒麟山文化。
编辑本段瑶族文化

                                             瑶族文化

来宾市金秀的瑶族因其源流、习俗、语言、文化和服饰不同,分为盘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花兰瑶等五个支系,构成了世界上瑶族支系最多的县份,形成了五彩缤纷的瑶族风情。规模最大场面最热烈的节日有:瑶族盘王节、功德节、度戒节和浪坪节;最典型的瑶族民歌,有香哩歌、瓜架歌、盘王大歌、黄泥鼓歌;最优美的舞蹈,有盘王出兵舞、金鱼舞和黄泥鼓舞等。已故著名人类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曾说过:“世界瑶族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研究中心在金秀”,并亲自题词授予“瑶族之乡”称号,金秀堪称“世界瑶都”。

瑶族是民风较为强悍的民族,他们在祭祀、祈福、驱邪的仪式中,往往要进行一系列的绝技神功,以显示所向无敌的气概。瑶族传统民间绝技包括“上刀山”、“下火海”、“踩火犁”、“趟火筒”、“翻云台”、“吞筷子”、“咬碗”等,这套传统绝技与瑶族男子成年“度戒”仪式紧密联系。“上刀山”是赤足裸掌在左右插满钢刀的木桩上攀援,“下火海”、 “趟火筒”都是赤足走在烧得通红的炭火和火筒上行走,而手足均不会受伤。神奇的瑶族绝技曾在全国民族民间绝技大赛中获金奖,并经常出国表演。


                                              来宾忻城土司衙署

忻城莫氏土司始于明代。明弘治九年(1496年)十月降忻城为土县,由莫氏任土知县治理,并钦准世袭。忻城莫氏土官世袭统治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被废除,历明清两朝470多年。若从其始祖莫保协理算起,时间跨度500年。土司衙署在全国都有,但始建于明朝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的忻城莫氏土司衙署,是目前亚洲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土司建筑群,被誉为“壮乡故宫”,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土司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电视剧《刘三姐》、《一代廉史于成龙》等10余部作品都是在此拍摄内外景。忻城莫氏土司在沿袭、土地制度、赋税、教育文化、军事、司法等方面反映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受到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

为进一步挖掘土司历史文化资源,增强全国土司文化研究与交流,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以及旅游产业的发展,来宾市将于4月16日至17日在忻城县与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共同主办全国土司文化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世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壮族学家梁庭望,历史学家莫俊卿,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成轩、覃录辉和西南民族大学教授龚荫等14名国家级及外省专家、学者,10多名区内专家、学者以及12名市内学者已表示参加研讨会,开展文化交流和研究成果展示。
                       

                                                  布伢文化

布伢信仰源于原始社会的花图腾崇拜。兴宾区的布伢信仰崇拜形成于元末明初,并在明后期至清、民国时期达到鼎盛。

据民国《来宾县志》记载,创建于元末明初时期的龙洞寺和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的鳌山庙是最早祭祀花婆的庙宇。其中鳌山庙香火最盛,影响范围最广。

兴宾区(原来宾县)民间保存有历史悠久、形态古老、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布伢文化体系,其以布伢(即花婆、花林圣母、婆王、娘娘)庙为主要栽体,由布伢信仰和崇拜而构成。目前在兴宾区还保留有城厢乡新安村(原在羊腿村)花婆庙、寺山乡陈王村鳌山庙、良江镇蒙村龙洞寺、凤凰镇纳福村华山婆王庙和良塘乡甘东村花波庙;有些庙宇虽不以花婆庙命名,但都立有花婆神像供人们祭拜,如城厢乡泗贯盘古庙和岜山盘古庙;还有一些庙宇是史料中有记载的,但后已被毁。

这些花婆庙每年都举办花王节(农历三月三)和花婆诞日(农历六月六)两次盛大的庙会活动。

此外,在民间还有问花、求花、安花、护花、架桥和还愿等习俗。这些习俗,一般来说都不在庙宇内进行,而是当事人延请师公在夜间到其家中举行各种仪式,不让外人知道和观看,极具神秘感。

周生生(2015-03-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