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拉花类属北方秧歌,形成和流传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是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民间舞蹈代表。它源于宋元,盛行于明清。最初为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的街头广场花会,经过几百年和一代又一代老艺人的传承、发展,如今享誉全国,名扬海外。
“山西梆子不离口, 井陉拉花遍地扭”,在井陉民间艺术的百花园中,“井陉拉花”是开得最旺盛的一朵,而庄旺拉花则是井陉拉花三大流派之一。
李树芳(1909——1989年)是庄旺拉花一个重要传承人。他从11岁开始,就跟随已是古稀之年的爷爷李梅小学习拉花,后又将技艺传给孙女李巧玲、李爱玲姐妹。近年来,井陉拉花各流派老艺人相继谢世,拉花传统技艺不能真传实教,使拉花面临失传危机。
李爱玲老师从七、八岁开始跟爷爷李树芳学习扭拉花,至今已将近三十多年。由于当时家里贫困,养家糊口的重担都压在父亲一个人身上,父亲必须去打工赚钱,才能养活家里的八口人,由于他父亲没有时间学习拉花,所以,李爱玲老师是跟爷爷学的拉花,直到现在,不管是扭拉花的眼神、表情还是男女动作都原汁原味,既到位又有力量。
李树芳老艺人对拉花事业是执着的。听李爱玲老师回忆,李树芳老艺人年轻时长得一表人才,尽管个子不是太高,中等偏瘦,但很结实,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李树芳年轻时日子很苦,他们学习扭拉花就更苦了,李树芳老艺人逢年过节就走乡串户的扭拉花,挣了工分,全部用于添置拉花服装、道具,爸爸没有反对,家里人都支持爷爷的拉花事业,尽管钱少,买的服装、道具不是很多,也不先进,但那也足以能让爷爷开心好久。“记得有一年,爷爷病的很重,躺在炕上好多天起不来,那时我们几个孩子在家里练习,爷爷只能躺在炕上指导我们。有一天,几个和爷爷年岁差不多的人来拜访他,等那几个人走后,爷爷就硬撑着病重的身子起来,第二天硬坚持和我们一起开始排练,后来才知道是为了不耽误给邻村庙会助兴。爷爷就是这样一个人,一听到扭拉花,身上的病痛就没有了,人也精神了。”
李树芳老艺人对拉花教学是严格的。李爱玲老师开始跟其爷爷学拉花时,条件很差,当时,学习拉花的场地是一间刚刚盖好但还不能住人的房子,每逢过年过节他们就会抽时间,几十个人集在一起,一起学扭拉花。爷爷说扭拉花重在“扭”,要“全身扭”,"抖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关键行的几个动作要做好,做到舞姿健美,舒展大方,屈伸有力,抑扬迅变,来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变化。李爱玲老师回忆说,爷爷是位和蔼可亲的人,他从不打骂我们,但对我们学拉花要求很严格,一个动作做不好就绝不教下一个,直到学会为止。李爱玲老师一家是名副其实拉花世家,人人都会扭拉花。
李树芳老艺人对拉花是酷爱的。三乡五里只要有人跟他学习拉花,他都会乐呵呵的教他们,没有任何怨言,从不向他们收取学费,内心喜悦,非常乐意教大家。当时是旧社会,李树芳没上过学,不懂乐谱,不会乐器,为了更好地教给大家,他白天教拉花,晚上自学唱段和乐器,还虚心向别人请教,终于全部掌握了这些技能。
李爱玲老师说,“村里除了过年,平日里邻村也会有自己的庙会,我们就会被邀请去演出,当时演出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给家里多挣几个工分。去庙会表演时,大队会用拖拉机拉着我们扭拉花的小演员和吹手,当时我们岁数还小,演出完毕后,人家会给我们每人分几块儿糖,放在嘴里那个甜呀,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李树芳老艺人热爱表演拉花。李爱玲老师说,“不知是哪年,有次爷爷在扭拉花时碰巧被日本人看到,当场打赏了爷爷一个银元。解放前,法国人在井陉开设煤场,正巧看到爷爷在城关过庙会时的表演,觉得爷爷拉花扭得甚是好看,就赏了他八块现大洋。爷爷高兴得不得了,不只是因为得到了那几块大洋,更重要的是拉花能得到外国人的喜爱与赞扬。”
李树芳老艺人对拉花道具进行了创新。拉花道具各有其象征意义,李素芳老艺人也曾对拉花道具进行过改革和创新,比如对伞的改革,是在货架的周围用一条条的绒线缠满,寓意着货郎和拉花的一段“卖绒线”爱情故事。
李树芳老艺人1989年去世,享年81岁,在他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文化馆到庄旺村李树芳老人家中,举行了“李树芳老艺人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老先生的子孙、徒弟们进行了拉花表演。作为庄旺拉花的正宗传人和李树芳老先生的孙女,李爱玲不仅传承了庄旺拉花艺术,也传承了她的爷爷以及一代又一代拉花艺人的高尚品德和无私精神,多年来以家为校,义务教授拉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拉花新人,编导和领演的拉花多次赴北京、朔州、石家庄等地进行比赛演出,为传承庄旺拉花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树芳老艺人对拉花事业的热爱、对拉花教学的严格、对拉花的酷爱,以及对拉花道具的创新,才让拉花不断地传承了下来。拉花伴随了李树芳的一生,作为庄旺拉花的传承人,他用毕生精力为井陉拉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井陉拉花能有今天的风采和成就,与李树芳等许多拉花老艺人多井陉拉花的传承是分不开的。我们应该时时记得他们,努力学习,绝不辜负前辈们的希望,将井陉拉花永远传承下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