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民俗是一种很玄妙的现象:它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传递着家庭甚或部族的传统,承载着数辈人的期冀和希望,渲泄着平凡生活中的苦难和悲伤。它自发而生,自然存在,自由表达,每个场面都被渲染的五彩斑斓热闹非凡,每个人的自主意识在此时此刻都得到尽情释放。这是一场平民的狂欢节,它让人们屡被禁锢的思想以一种自在的方式,在这片乡村的土地上自由飞翔~
正月初五“送火神”,众多摄影爱好者又聚集到诸葛镇大峪村,据说有专程从东北、北京、济南、临沂等各地来的,今年还有一位中东阿拉伯人面孔的外国女子,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参与活动的乡亲们一般在早晨八点左右就开始化妆,十点左右开始文艺汇演,汇演结束后(一般是十一点或多些),随即开始“送火神”仪式,由锣鼓队、舞狮队、高跷队、秧歌队等组成的队伍开始游行,其中以彩妆的高跷队为最大亮点。
整个队伍有专人指挥,出发后先是祭拜“火神真君”和“玉皇大帝”,由四大天官(一说四大宰相)叩拜之后,转而开始游行,主要给村中经商户、产业户等拜年助兴,这些人家也已经香案供奉,队伍来时,鞭炮齐鸣,燃香焚纸,游行队伍就在鞭炮轰鸣中在这些人家前走上几个花样。每家经营户在队伍离开前都要送上一条烟和两包糖,有专门的人用袋子装着并记账。给经营户们拜完年后,队伍就走出村外,举行“送火神”仪式,仍由四大天官祭拜,全村各家各户送来的“金银元宝”“金砖银锞”等香火纸钱一起烧起来,游行队伍这时解散。最后,只有村中的数位老妈妈留下看着香火烧尽,磕头作揖后,送火神仪式结束。
大峪村“送火神”仪式之所以年年受到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游行队伍角色繁多,浩浩荡荡,都化彩妆。游行队伍之所以角色繁多,是因为村中老几辈人积淀了近百年的大戏班子,他们唱大戏时留下来六大箱戏服,用这些戏服妆扮起来,绚丽多姿,极为惹人注目。六十多岁乃至近九十岁的老人们,过去唱过大戏的人们许多还健在,他们能够按人物角色为年轻人妆扮戏服并画上脸谱,目前主导游行队伍的人基本上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游行队伍中的主要角色有《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三国演义》的关公、张飞,《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孟良、焦赞,四大天官,县官“老四”和乡绅“地方”,用车子推大金元宝和大银元宝的老汉和拉车的老妈妈,还有“姜(音)老背姜妻”,类似“王朝”“马汉”的侍卫,骑毛驴或小红马的仙女童子一类的角色。高跷队最前是锣鼓队,紧跟舞狮队,高跷队最后是中年妇女组成的秧歌队。
整个游行队伍中,人物形象最鲜明且最具地方特色的当属“老四”和“地方”,村中老人大都把这两个角色定位为“县官”,都是被讽刺的对象。按照我的观察和理解,“老四”当为县官或更高级别的官员,他一手拿破扇子,一手提鸟笼,头戴牛仔帽,眼戴用高粱秸皮等扎制成的眼镜并粘有鸡毛,身披羊皮袄和红绸裤,骑着扁担(代指轿子),摇头晃脑,骄矜无比;而“地方”当是比“老四”级别矮并专为“老四”服务的地方官吏,一身黑衣间杂几道白纹,头戴小毡帽,身挎自行车外袋,专门套人,套来人给“老四”抬扁担,飞扬跋扈,蛮横无比。毫无疑问,这两个人物形象讽刺了上下官员沆瀣一气,目空一切,骄矜跋扈,为恶乡里,根本不把老百姓放在心上的丑陋形象。这两个人物形象,没有人能说出他们的出处,但最能代表老百姓们的智慧,对古代骄横的官员是一种嘲弄,对当今官员也是一种讽喻,引人深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