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马村位于县城北五六里处,村西不远,就是老漳河,即古代所称的漳水。解冻期河水由南向北流进海河。
民俗学博士李生柱已经是第9次来这县做田野调查了。上几次,他在包括洗马村在内的村民家里共住了60多天,调查的是民间打醮。这次再和老乡们见面,老乡已经把他当成村里人了。
打醮,是道士设坛为求福禳灾做法事的名称,渊源于东汉末年张角发动的黄巾大起义,广宗是黄巾起义的策源地和主战场,也是打醮的发祥地,广宗县很多村子保持着这项遗俗,洗马村也不例外。打醮的村一般隔一年举办一次,已经成为当地村民重要的精神文化活动形式。
打醮的组织和操办人称为会首,一个村醮会大约有五六个会首,是村里德高望重者。有的村,村长或支书也是会首或主要骨干。会首中有男有女,有的还有家传特点。知道我们来了,村里的几个会首很快聚到一起,热情地给我们谈情况。他们还陪我们看了村东头的小庙和几个水坑。这些散落的水坑原来都是连在一起的,很大,叫洗马坑,传说是东汉刘秀打仗时曾在这里洗过战马,村名即由此而来。
广宗农村的民居都是平房,且多数是红砖房,只有庙宇及祠堂是起脊的瓦房。前边高大的旧式青砖灰瓦房,显得另类。祠堂坐落在东西街路南,没有院墙,我们径直走到了跟前。在等人拿鈅匙开门的时间,我注意到祠堂为三间木质抱厦,老式结构。在四周都是新房的环境中,它犹如一位百岁老者,老态龙钟。台阶、厦檐下及窗棂上覆盖着一层尘土,从门缝里窥寻,看不见排列的牌位,倒看见了大铁锅、方桌、板凳等,哦,是村里红白事公用的器具。
开了门,主人便指引我们向上看,嗬,驼梁上并排悬挂着四块木刻门匾,蓝底金字,匾题分别是“孺慕愚诚”、“庐墓孝子”、“庐墓六载”、“孝思可嘉”。是清顺治年间,本村一位名叫郭全国的孝子获赠的:郭全国至孝,他母亲去世后,为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在母亲的墓旁搭盖了一间屋子,日夜守护,一直守护了六年。他恪守孝道的美德感动了天地:屋顶的檩条上在寒冷的冬天竟长出了一尺多长的枝芽。多少年以后,消息从民间传到皇宫,雍正帝听说了此事,问直隶巡抚是否真实,巡抚禀皇上:“此事千真万确,顺德知府、广宗知县当场查验过。”雍正帝龙颜大悦,说道:“这是我大清的瑞气,国民的福祥所兆。传我口喻,赐郭全国名荣探花。”随后的雍正九年,顺德知府、广宗知县、广宗儒学正堂及乡亲们,分别向这位孝子赠送了以上四块金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