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贵州人,让别人说不知道我的家乡的时候那种心情是多么的难受,现在我就要借梧桐树这个平台给大家介绍贵州名字的由来.
贵州古为牂牁地和夜郎地。在唐以前,贵州地域的郡或者州的名称,从没有出现过贵州或者贵阳的称呼。唐朝时期,在贵阳地区增设了矩州,因为其南面有河流形状如矩形而得名。矩,古音贵,这成为贵州词语的最初起源。五代十国战乱,矩州被土著石人部落控制,到宋太祖时候(公元974年),土著首领率矩州归顺大宋,由于土语“矩”读“贵”,宋朝廷就说了:“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于是贵州这一名称,从此开始出现。但是这个时候的贵州,实际上指的仅仅是今贵阳地区。公元1413年,明朝在贵州设置贵州布政司,贵州成为省级单位,治地在贵州城(也就是贵阳地区)。明成化初年,史料中开始出现“贵阳”的记载,但直到1569年,才正式更名为贵阳――因为在北面贵山之南而得名,以后历朝历代承袭。由此看来,贵州之名先于贵阳,贵州最初为矩州,是称呼贵阳地区的。直到明朝,贵州才成为如今贵州省地域范围的称呼,到了明朝后期,“贵州”和“贵阳”才彻底分开,有了各自的地域含义.贵州东北部秦时属黔中郡,唐朝以后设黔中道,建黔州,设黔州都督府。贵州的历史总离不开一个“黔”字,代代相因,直至贵州建省,这就是贵州简称“黔”的由来。另一种说法是因境内有黔灵山、黔灵河,故简称“黔”。取全称中的“贵”字作为简称,是因境内有贵山,故简称“贵”。 贵阳市之所以简称“筑”,最普通的说法,是因贵阳地区盛产竹子而得名。近代史家柴晓莲先生认为,贵筑县原称“贵竹”,“贵筑”是由“贵竹”演变而来。明朝时,地方志中还有关于贵州产竹的记载。至清末、民国初年,文人中还有人自称“贵竹”人。王阳明有“贵竹路从峰顶入,夜郎人自日边来”的诗句。所以“筑”是由“竹”演变而来。
看了这些,大家有没有对贵州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