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花灯是我国一项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每逢春节至元宵节,河源城乡各地都有吊花灯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吊灯已成为一项形式活泼、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在古代,人们以吊灯的方式祈求祖宗的保佑,以求得香火不断,子孙满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通常花灯是用竹、芒冬(一种类似芦苇的植物)、纸、布等扎制而成,花灯的大小据用户要求而定,多见的有青头花灯、花盆花灯、柱敦花灯、钳口花灯等。还有一种“巨灯”用铁丝编成圆形笼子,糊上漂亮的灯衣,内装电灯,在夜间,各种花灯闪耀,景色十分壮观。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花灯习俗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但农家添丁上灯的习俗依旧被保留着。与此同时,富有生活艺术情趣的内容也早已有了新的突破,破旧添新与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把花灯变成了具有欣赏价值的灯,也是一大突破,并逐步形成民间花灯艺术节,展示客家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和客家民俗风情,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
据传从明朝始,在河源地区的农村,如龙川县、东源县、连平县等地的乡村,特别是连平忠信一带的村寨,不论是哪家喜添贵子,都会习惯地买些花花绿绿的纸扎盏花灯,悬挂在祠堂或“灯寮”里,以示“添丁”。于是这一活动被叫做“吊灯”,而且还分为“迎灯”、“吊灯”、“贺灯”、“抢灯”四个过程。
迎灯,凡上一年生了男孩的人家都要先做吊灯的准备,就是在年三十晚祭祖时, “灯主”要在祠堂或“灯寮”的梁上放灯绳,灯绳一般是用乡村人自编的粗麻绳。绳的一头用红纸写上“新丁”姓名,另一头缠在圆柱上,系个活结。大多数人都会把“花灯”放得离祖先牌位近些,以求祖先庇佑“新丁”平安,长命百岁。但族人都讲仁义,所以吊灯的最好位置都让给村中上年第一个出生的“新丁”,“新丁”家要按规定购买一个较大的花灯作为“头灯”。
花灯一般是预先到制作花灯艺人家中预定,也可在春节开墟后到街上购买。但若是指定做“头灯”的人家或是到花灯艺人家预定花灯的“灯主”,就要举行“迎灯”仪式。“迎灯”的人家先要洗净双手,在祖屋屋檐两边挂好爆竹,门口架起供桌,点燃红烛,奉上鸡、猪肉、酒等供品。随后带着请来的舞狮队伍,在一路鞭炮的轰鸣下,到村口迎接送来的花灯。“灯主”需在“迎灯”前请来本族中阅历最广、知识渊博、受人敬重的长者作为接灯人。在锣鼓和鞭炮声中,舞龙舞狮,而作为接灯的老者在前头向送灯人说了客气话后就必须接受送灯人的挑战对对。送灯人会唱一些客家山歌或说一些吉利的对联让接灯人对上,比如上句为“新做大屋四四方”,接灯人就应随机答上相应的下句,如“做了上堂做下堂”。对对之后,送灯人把花灯交给长者,长者把手中预先准备的“利是”递给送灯人。在舞龙舞狮和锣鼓鞭炮相伴下,长者用竹竿挑着花灯回到祠堂或“灯寮”里。
当“灯主”接灯回来或从街上购灯回来,灯都是放在祠堂或“灯寮”里。等到正月十一前(一般都是初十这天)村中的长者搬出族谱摆在祖先牌位前,在拜过祖先后,长者在村人的协助下,把最大的“头灯”挂在事先挂在正梁的灯绳上。挂上“头灯”后,其他的“灯主”便把自家的花灯分别挂在两旁。挂好灯,重新跪拜祖先牌位。族中长者祈求祖先庇护子孙兴旺发达、幸福安康后,便拿来毛笔,按家族中的辈分把“新丁”的名字添入族谱。
花灯挂上去后, “灯主”每晚要带上灯芯和高山油去“上灯火”加油,直到“抢灯”后。在“上灯火”前,“灯主”要在鞭爆声中烧香拜过祖先后才可把花灯放低加油。加完油亦要拜祖先。
当到了正月十一、十二、十三,有的十四,“灯主”要摆几桌酒宴请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以示“添丁”,此也叫“喝灯酒”,这和一些地方的“满月酒”类似。来“喝灯酒”的人要送贺礼,作为小孩的外公、外婆贺礼要重一些,如送小孩从头到脚穿的东西,现在时髦点的送高级的玩具。而在以前的风俗中则外婆要送小孩一顶镶满银像的“八仙帽”。“喝灯酒”时,客人是边赏灯边饮酒,兴尽后才散去。
将花灯在祠堂或“灯寮”挂满七日后, “灯主”就会在拜谢祖先后抢一盏自己喜欢的灯,回家后再挂七日。一般花灯被提回家后,就它挂在正厅中间,每晚也要“上灯火”。七天过后,灯主把花灯和鞭炮一起点燃,把花灯烧掉,叫暖灯。
近年来,花灯得到了迅速发展。它的主旨不仅仅在“添丁”吊灯,且迅速形成一个比较大型的“花灯节”,它不但保存了地区特有一种传统习俗,它还在原有的习俗上进一步创新。连平忠信花灯节的举办,在周边地区引起了积极反响,各界人士踊跃参加花灯节各项活动,赏花灯、谈商贸便成为一大特色,许多摄影爱好者也趁此大好机会前来采风创作,对宣传河源客家地区起到促进作用,也为当地招商引资、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条件,达到了以“花灯”促经济发展的目的,这对河源来说,“花灯”更赋有新的意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