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清明踏青的好去处,当然不得不提我家乡的梅花垄,这里是中国桃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梅花垄位于全椒县西南部程家市境内。说是梅花垄,其实不生梅花,倒是长满了桃花。至于为什么叫“梅花垄”这个名字,说起来自有一番渊源。
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全椒属楚国。楚灵王时,全椒为大夫伍举的采邑。伍举就是那位劝谏楚庄王的著名贤臣,是伍子胥的祖父。因楚太子陷害,楚平王欲灭大夫伍奢和他的儿子伍尚、伍子胥。平王关押了伍奢,命使者诏回伍子胥和哥哥伍尚,说如果你们兄弟能回来,你们的父亲就能活命。性情温厚的伍尚被诏回了,可伍子胥固执刚强,不但不回去,还把诏书撕得粉碎。楚平王七年(前522)的一个夜晚,气急败坏的楚平王将伍子胥父伍奢、兄伍尚残忍杀害。就在伍奢、伍尚被杀的那个夜晚,伍子胥梦在一大片桃园中,到父亲站在一棵大桃树下,左手持一鲜桃,桃枝向外。伍子胥猛然惊醒,他想父兄可能凶多吉少,父亲的意思是叫他赶快逃而远走。"桃"即"逃","桃园"即"逃远",而桃枝的方向恰恰指着吴国的方向。伍子胥在悲愤中连夜向吴国出逃,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果不出所料,平王在杀害伍子胥父兄后即派兵追杀伍子胥,由于父亲梦中送桃,伍子胥才得以逃身。
伍子胥逃亡时夜行昼伏,历尽辛苦。一日凌晨到达吴楚交界处的全椒县程家市境内,站在杂草丛生的荒地上举目四方,一派荒凉。此时他又困又饿,便把随身佩戴的长剑插在地上,斜倚在剑上竟不知不觉睡着了。待他醒来时已是夜晚,星稀月淡。他发现自己竟置身在一大片桃园中,自己靠在一棵桃树上,满园硕大的蜜桃香味徐徐。他赶紧起身一连吃了好几个,吃饱了也喝足了,该上路了,他却找不到佩剑了。此时伍子胥顿生疑���,先前的荒地怎么变成了桃园,而自己的爱剑也不翼而飞。看着眼前的桃园,他突然想起自己在出逃的那个夜晚梦到父亲就是在这里,父亲旁边的那棵大桃树就是自己刚靠着睡觉的那棵桃树。梦中情形再现,伍子胥明白,自己已逃到楚国边界,快到昭关了(昭关在程家市隔滁河相望的安徽含山县)。他的长剑跟随伍子胥多年,已和伍子胥心神相通,如果伍子胥持剑是过不了昭关的,所以长剑就地化成桃树,成为伍子胥饮食和睡觉的依靠。眼看前面就是昭关,怎么能过去?焦急的伍子胥整夜转来转去,想不出好办法。眼看着天色渐亮,伍子胥双手扯发,仰天长叹,不料却抓下不少白发,为过昭关他竟一夜急白了头发。该上路了,伍子胥急急向昭关方向奔去,后也竟侥幸过关。
到了吴国,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以侠客专诸(民国9年《全椒县志》认为专诸为棠人,也就是全椒人)刺杀了吴王僚。夺取王位之后,伍子胥借兵伐楚,到全椒。由于后方遥远,又隔着长江运输不便,粮草断绝,军心动摇。伍子胥来到程家市当年助他过昭关的桃园,桃园面积更大了,他抚摸着桃树干,感慨万千。由于报仇心切,伍子胥忽然心生一计,在前面芦陂涧的平地上,堆起了一个又一个大土堆,呈梅花状,上面覆盖一层薄薄的米粮,并谎称粮草充足,打完这一仗,马上埋锅造饭,士气顿时大振。结果大获全胜,截获敌军粮草不计其数。士兵有了吃的,越战越勇,最后破了楚国,为父、兄复了深仇。这些土墩后被称为"谎粮墩"。
说来也是悲凉,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这时候越国怕伤元气,越王勾践请和,但伍子胥坚持主战,夫差不听。伍子胥看到吴王这种情况,预料吴国必将遭越国的祸害,为了避免遭祸断绝后嗣,私下将他的儿子付托于齐国的鲍氏,自己誓愿以死来谏正。吴王知道了这件事后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利剑一把命他自杀。
就在伍子胥举剑的时候,他曾经化为桃树的配剑再现神灵,梅花垄上满园的桃花纷纷落下,形成一个形似梅花的巨大高垄,一世英雄的神灵在他曾今战斗过的地方上英名永扬。后人为了纪念英雄伍子胥,将谎粮墩改称为梅花垄。
在梅花垄,伍子胥数次逢"桃",因"桃"而"逃",因"桃园"而"逃远"。他的配剑成桃树,桃是护佑的神灵,桃的正义战胜了邪恶,以致民间广泛流传着桃为辟邪之物。至今梅花垄一带小孩子腕上都会戴个刻制的桃核,出远门时也会在腰带上别一束细桃枝,以避邪。年纪大一点的老人都会以桃木柄扎笤帚,以此来扫除不祥。如在蜜桃成熟时,谁家老人做寿,人们必定会在梅花垄的桃园摘上几个圆熟透红的大蜜桃去祝寿。村里人家春节挂的年画更是寿星持"寿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