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东与富川瑶族自治县及湖南江永县交界,南与钟山、平乐县毗邻,西接阳朔、灵川县,北临灌阳县。县城距桂林市108公里,全县总面积214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全县辖3镇6乡117个村委会5个居委会3个社区,总人口28.5万人。[1] 1990年2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恭城县,设立恭城瑶族自治县。
秦时属桂林郡之临贺(今贺县)。汉武帝元鼎六午(公元前111年),置苍梧郡,临贺分置为临贺、富川、荔蒲三县。恭城属苍梧郡之富川县。
三国时,吴末帝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富川县又分置平乐县,恭城属始安郡之平乐县。
隋大业十四年(618年),萧铣称梁帝,置桂州,分平乐地,置茶城县。此为建县之始。
唐武德四年(621年),平萧铣,置乐州,辖平乐、永丰、恭城、沙亭4县。茶城改名恭城。唐贞观八年(634年),改乐州为昭州。五代、宋沿唐制。
元大德五年(1301年),升昭州为平乐府,领平乐、恭城、立山、龙平4县。明、清沿元制。
民国元年,废府制设道制,恭城属桂林道。民国10年,废道制,恭城直属广西省。后置平乐行政督察区,属平乐区。
1949年12为11日,恭城解放,属平乐专区。1958年撤平乐专区,改属桂林专区(地区)。1990年2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恭城县,设立恭城瑶族自治县,以原恭城县的行政区域为恭城瑶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
恭城县内资源丰富。钽、铌储藏量在中国占重要地位,森林中的村落钨、锡、铅、锌和高岭土储量居广西前列;花岗岩储藏量25亿立方,大理石储藏量15亿立方。
水力资源11.07万千瓦,可开发6.31万千瓦,有林面积16.5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7.09%。
主要旅游景点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武庙、周渭祠和湖南会馆,新开发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景点大岭山、横山、红岩。
优农产品有恭城月柿、沙田柚、柑、槟榔宇和红瓜子等;地方特产有甜酒、月柿果酒、黄笋等。
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以歌传情以歌会友,是瑶族一大特色。在恭城红岩村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过程式中,当地的瑶族歌舞,与朝代同歌共舞,既有传统的纯朴韵味又有现代的活泼气息。瑶族婚恋风情表演是瑶族歌舞的经典,包括:情歌对唱、挑新郎、找新娘、哭嫁、背新娘、拜堂成亲、过棒头关等一些瑶乡风情,还有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傩舞”、“同乐舞”、“竹竿舞”、“油茶歌”等。恭城人是擅长用山歌的形式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山歌种类繁多,数不胜数。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的传统节日,期间各种大型的民族歌舞表演充分体现了多姿多彩瑶乡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瑶族服饰令人赏心悦目。[13]
民国以前县内无专门的文化管理机构,民国时期县教育科兼管文化事宜。1950年,县人民政府设文教科负责文化教育行政事务。1956年设文化科,1958年与教育合并为文教局。1964年秋撤销文教局,分设文化科。以后文、教再次合并成立文教局。1980年12月文教再次分开,成立文化局。1989年有干部5人。县属文化机构有新华书店、广播站、文化馆、电影公司、文艺宣传队、图书馆、文物管理所、桂剧团、文艺创作组等。至1989年,文艺创作组合并文化馆,桂剧团解散,文艺宣传队改文工团,其余机构尚保存,并有所发展。[14]
2012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恭城瑶族八音》列入自治区非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恭城历史人物周渭为题材的廉政彩调剧《一品油茶七品官》,获得第八届广西剧展“桂花金奖”,曲艺《大岭山上桃花红》获第十六届“八桂群星(戏曲类)银奖”。恭城油茶、甜酒在首届桂林地方美食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桂林地方名小吃”。《恭城县志(1989~2005)》编纂工作基本完成,走在全市前列。加大文化建设投入,新建平安路口、三江大地等9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完成西岭挖沟、莲花老君等6个“农家书屋”建设。提前完成20户以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发放卫星直播设备1.31万套。新建莲花板脚、嘉会太平等村级篮球场38个。在全区青少年田径锦标赛和全市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得11枚金牌。“广场文艺”和“广场健身舞”等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8]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