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果节”,又称“行村节”, 是广东省高要市宋隆河流域一带白土、金渡、回龙、莲塘等镇的乡村传统特色节日。据《高要文史》记载,高要“茶果节”源于唐末,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相传,当年许多中原人逃避战乱,迁徙到高要市西南片的宋隆河流域生活。由于居住地每年都会发生水灾、旱灾、瘟疫等灾害,村民就在每年的农历正月或二月初五、初八、初十、十二、十三等日子,家家户户用稻米粉,菱粉蒸熟制作成一种叫“茶果”的点心,供奉神灵,祈求神灵驱除妖魔,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合家平安。
一些乡村还会举行一次“行村”或叫“行社”活动,有的村6年轮做一次,叫做“奉香”。行村的做法大概是:首先请来道士,然后村民用纸扎一只花船,由道士施法术驱除魔怪,道士手执铜锣边敲边唱边放花船,放花船则是将瘟神捉入花船放入江河,流出大海。边放花船边唱歌,歌词大意是:“行滩锣鼓喜连连,敲起明锣就开船,读书君子讲书篇,耕田男女讲时年,做官便讲官家礼,生意滔滔讲赚钱,疍家行船讲水路,十八缕荫讲少年……”一直唱到驱邪出外,引福归来。意思是将花船引向了江海,驱走了魔怪,把福禄引回了家中。每年到了行村期间,村民便自觉集资买一只花船,在村前的空地上或土地公上进行施法。
久而久之,茶果节开始流行。起始时,在茶果节主人家只是邀请外公外婆来食茶果,后来发展成了一个风俗习惯,各村定出一个日子叫“茶果节”,男女老少、亲戚朋友都来食茶果。
茶果节,顾名思义,就是品茶和品食的节日,其中以食物方面比较着重,人们就地取材,多利用绿色环保作物自制一些传统的小吃以应节或互赠亲友。较普遍的有:茶果、煎堆、甜糕、入口角、水菱角、裹蒸、扑撑、汤圆、白水仔、芋团、番薯拌粉、水榄等。有些传统食品甚至已经登堂入室,走上商业化出品,成为地区性的美食,例如裹蒸,煎堆,水榄等。相传“水榄”原是象榄般两头尖,中间大,里面包裹着各种馅料,饺子般样子,现在已经变成球圆形的了。现在每家每户还会都根据自己的喜爱放上不同品种的“茶果”供亲戚朋友品尝。
一般而言,客人会在主人家吃食两顿,即是午餐与晚餐。中午多以“茶果”待客,晚上则是多以留客人吃饭。晚上每家每户都会大排宴席招呼亲朋戚友,宴席越丰富,就象征着主人越富有,来的亲戚朋友越多,大家吃得越多,主人家就越高兴。时至今日,有很多去吃“茶果”的一大群人当中,主人家只认识其中一两个人,但这并不影响主人家的热情接待,因为主人家会认为,新朋友越多,明年路子则越广,日子就更红火。此风俗至今一直沿续下来,现在已发展成为探亲访友,增进友谊的重要节日。
在茶果节当天,村里也会举行多样的文艺节目,舞龙醒狮,曲艺表演,烟花表演等。其中高要市河台镇三围村茶果节尤以抢花炮传统活动吸引四方亲客。
2006年底,这个颇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喜庆情调的时令习俗 “茶果节”,被列入广东省肇庆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