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土楼

家乡区县: 龙岩市永定县

 

福建龙岩永定土楼文化

一、历史溯源

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

西晋永嘉年间,

即公元

4

世纪,

北方战祸频繁,

天灾肆虐,

当地民众大举南迁,

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

的序幕。

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

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

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

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

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

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

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

“风

水”

理念,

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

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

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

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

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

从西晋时期起,

部分中原汉人为逃避战乱、

洪荒先后五次逐渐南迁到现在的闽粤赣交界

山区,孕育了一支汉民族中充满活力的民系——客家。永定则成了纯客家县。

起先,他们沿用中原古老的生土建筑技术,利用当地竹、木、泥、石等原料,从建造简

便的木屋土屋发展到泥墙瓦顶的土楼。

为聚族而居,

又逐步建成系统成熟的大型多层生土建

筑。清康熙、乾隆年间,永定广种烟草,被称为“烟魁”的条丝烟大发展,畅销大江南北、

南洋各地,大批烟商大发其财,又因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仕官辈出,使永定的豪门富翁和

部分民众有了大兴土木、

建造规模宏伟的土楼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基础,

永定客家土楼建筑出

现了其他客家地区望尘莫及的鼎盛时期。

这些高大土楼因取材方便,

在技术和功能上臻于完

善,

在造型上有高度审美价值,

而辐射周边客家地区。

永定土楼作为客家土楼中最优秀的作

品有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全面展示了客家文化。

在永定区域内现存有

23000

多座土楼,建于清朝以前的

8000

多座,被誉为“福建土楼

之都”

。无论是数量、品质、组群、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方面,永定客家土楼都有独特优

势。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一直延续至今,并且在历史上随着人口的向外迁徙而辐射到南靖、

平和、新罗、上杭等邻近诸县、区,包括非客家地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

主任郑孝燮经考察提出:土楼的根在永定,其他地方的土楼是枝。

浅浅(2015-03-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