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晨星而作,待月华方归——忆席草之印象

家乡区县: 安徽省无为县

襄安的席草已经伴随了好几代人的生活。

襄安镇位于安徽省无为县西南部,由于特殊的气候、水土优势,使得该地区的席草种植业及草席制品享誉国内外。

在襄安,席草种植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起初很多人只是试着少量种植席草,可后来大家发现当地的气候和水土很适合种席草,而且席草的经济效益要比水稻高得多,于是襄安镇的席草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也带动了周边,渐渐形成了“气候”,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无为县已发展成为全国“四大”席草基地之一。

每到夏天,天不亮,蚊虫多,但是为了能多收割席草,村里人都是早早地起床带着电筒到田地里收割,等天微微亮,家里的女人孩子们就开始夏天将收割好的席草晒开,像一把把扇子的形状铺开。

这时候,田埂上、家里的场地上,全是这样的扇子。刚刚收割的席草晒开的时候,“扇子"是很薄的,往后就可以晒厚点了。人们在走路、下田的时候,都会很自觉地避免踩在别人家的席草上。当然小时候我比较喜欢踩在刚刚割下晒开的席草上面,这时候的席草还是青的,很是凉爽。晒干了的席草就不能踩了,因为很滑,容易摔倒。

到了下午四点多,太阳还未消退、大地热浪滚滚的时候,就开始将晒开的席草收回家,位于田里的,要用扁担挑回家,后来田埂修宽了,村里有几家人有三轮车,就让帮忙运一下,当然是要给点费用的。一直要忙到天黑,才能回家吃饭和休息。

正常高温天气下,晒个三天就能收回仓库了,这时候水分已经晒干,在仓库里堆上一年是没问题的。所以夏天最怕的就是午后的雷阵雨了,一旦下雨,家家户户都要惊动起来收席草,开玩笑称为“抢糖”。

印象中,所有的农活里最累的就是每年夏天收割席草了。除了要不停地重复弯腰、铺开席草或收拢的动作,每天傍晚收席草那一捆捆的要拿回仓库,一手拎着一两捆的席草是极需要臂力的,至今这种劳累还深刻记忆脑海中。

席草收割好放到仓库里,等着收席草的贩子过来买。最终卖给制作凉席的厂里,然后制作成凉席,少部分会做成其他工艺品。

和许多乡镇一样,农业一直以来都是襄安镇的经济支柱,在襄安,到处都能看见成片的水稻田。不过,今天的襄安,除了水稻之外,席草产业正在成为农业经济中的新亮点。

襄安席草种植始于60年代初,发展于70年代,到90年代才形成现在的规模。襄安镇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进行手工织席,逐步发展到现在的机械化织席。

襄安镇席草资源丰富,其特点是:草质柔软,富有弹性,表层附着植物腊,吸汗功能强。小时候的夏天,用席草编制的凉席是必用品,伴随我度过了十几载的夏天。至今对于草席芬芳的味道是记忆犹新。

还依稀记得,村里有一家人专门用席草来制作凉席的,他家的机器是我小时候见过比较高级的东西了,对这个机器有好奇、有畏惧,总想一探究竟,却又怕弄伤自己而不敢接近。

在电视上,有些死人下葬的镜头中,便会有家乡的席草制成的凉席铺在尸体的身下或身上。以前,人们比较穷,能做的起棺材的人家不多,于是在下葬之时用这种草席铺盖。

只是席草的这种劳作模式是比较原始的,也非常辛苦。近年来镇政府组织人力,不断引进其他地区的优良品种,如“蔺草”等,所生产的草席久睡无汗渍,冬温夏爽,色青味香。在草席加工业上以镇办企业——无为县草制工艺品实业总公司、无为县麻经厂为龙头,以草席大市场为纽带,使整个席草系列开发形成种、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

目前,生产的草席和草制工艺品主要品种有间花席、榻榻米席、挎包、太阳帽等,畅销全国各地,特别是“榻榻米席”和部分草制工艺品已远销东南亚。襄安镇的席草种植及其加工业正朝着规模型、集约型、效益型方向发展。

愿家乡变得更加美好,愿席草产业走大走强,走向专业化。

旭翀(2015-03-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