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历史

家乡区县: 修武县

1、武王伐纣途经“宁邑”修兵练武,“修武”从此诞生。公元前1046年正月,周武王姬发兴兵伐纣,从陕西东进渡孟津会合八百诸侯后,大军向商都朝歌一路猛进,到达宁邑后天降大雨,三日不止,经姜子牙问卜后,乃勒兵于宁,修整武器,休养军队,遂将宁邑改名为“修武”。从此,修武不但获得了沿用三千多年的县名,还诞生了一大批与武王伐纣相关的村名、地名。武王大军将修武作为伐纣之战的最后出发地和后勤基地,从修武出发后在修武之东二十公里处的一个小山包举行了最后的“会盟”仪式,宣布了“战场纪律”,宰牲宣誓,然后才揭开了牧野之战的序幕,夺取了朝歌,推翻了殷商王朝。武王最后一次会盟的小山包后来被改名为“同盟山”,当时也在修武境内(现属获嘉县)。


2、魏曹丕逼汉“禅位”,汉献帝贬居修武。延康元年十月,魏王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位”于魏。刘协被封山阳公,居修武县浊鹿城共14年,死后葬于古汉山下,墓冢称“禅陵”。


3、“竹林七贤”隐居修武。魏正始至景元年间(约公元241—262年),魏著名文学家嵇康、诗人阮籍,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与礼教束缚,隐居于修武县的云台山百家岩一带,达20年之久,以纵酒佯狂的消极方式表示反抗,与当时的名士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常游会于百家岩竹林之中,饮酒赋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贤”。

 

4、刘阿知率族东渡,日本三姓源修武。汉献帝刘协死后,其后代一直居于修武。西晋王朝统治之时,刘协玄孙刘阿知恐为当朝所害,遂率其家族东渡日本避难。上岸后,他们最初居住在今日本的奈良县,后迁至冈山县。他们同当地人一同披荆斩棘,创家立业,赢得人们的尊敬,此后,这支家族就在日本生息繁衍。在今日奈良县的桧前村和冈山县仓敷市妙见山,仍有“阿知宫”,它们如今成为当地的神社。在此后的岁月里,这支迁居于异邦的刘氏后裔,为创建和保卫日本民族做出过杰出贡献。日本古代一般民众是没有姓的,只有上层贵族、大官和有大功绩者才有姓氏。在日本落根的这支中国刘氏后裔,因对日本人民有突出贡献,先后都得到了封姓。如今日本姓氏为“坂上”、“大藏”、“原田”的,均为刘氏后裔。


5、孙思邈云台采药,“药王洞”千古留芳。唐贞观二十九年(公元658年),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药王”孙思邈从京都长安来到修武,在云台山区采药炼丹,为民医病。他住在被今人呼之为“药王洞”的一个大型山洞内,一住就是八年。他一方面采药医病,一方面收集民间秘方验方,撰写《千金方》巨著,流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与传说。在他居住过的“药王洞”内,修武人民刻制了他的石雕塑像,树起了石碑,以志纪念。

石静远(2015-03-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