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珍(79-162),字道真,东汉牂牁郡毋敛(今贵州省正安县)人,是贵州最早见诸文字,最先走出大山、叩问中原文化的著名儒学者、文学家、教育家和书法家,曾任尚书承郎、荆州刺史等职。
尹道真是贵州汉文化的传播人,西南汉文化教育的开拓者,数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川滇黔三省皆留其办校的遗迹,祭祀庙宇香火绵延。作为贵州文化教育之拓荒人,尹珍那种不甘落后、奋发自强、热爱家乡、回报故土的精神便成为了贵州学人的楷模。
人物生平编辑北学中原
尹珍生于公元 79 年(章帝建初四年),出生豪门,少纨绔习气,自幼聪颖好学。
和帝永元十一年(公元99 年),尹珍 20 岁时,学业已有相当的基础,自以居于荒裔,知礼义,心怀高远,涉途千里至汝南(今河南),奔赴京师洛阳求学,并拜著名儒学大师、经学家许慎为师,成为经师大儒。尹珍
许慎[1] ,字叔重,他博通五经,撰有 《 五经异义 》 ,被称为“五经无双许叔重”,他还精通文字学,所著 《 说文解字 》 至今被视为汉学经典。许慎[1] 被尹珍千里求学的精神所感动,对他精心传授,尹珍刻苦研习五经文字,接受系统的儒家道德思想教育,也体现在“孝悌”“忠信”与“恭敬”等方面。尹珍不仅精熟“五经”,也得到《 说文解字 》 的真传。
学习期间,正值许慎[1] 编纂 《 说文解字 》 ,尹珍在老师指导下,研习篆书、功习隶体。许慎[1] 撰著《 说文解字 》 搜集了古今各种书籍、简犊、碑刻和钟鼎款识,尹珍刻意摩习,书法技艺大为提高,成为著名的书法家,尤精隶书。南北朝刘宋时期,王愔著有 《 文字志 》 中评述秦、汉、魏、晋间 120位书法家,就列有尹珍之名。唐代张彦远著 《 法书要录 》 引录 《 文字志 》 的篇目,使尹珍作为书法家留传于世。清代咸丰七年刻印的五卷集《 广金石韵府 》 中亦收录有尹珍篆书。
办学授业
公元 107 年,尹珍北学中原学成归来,在毋敛坝“手建草堂三楹”,设馆收徒教学。足迹遍及夜郎、毋敛、珍州、南平军、鄨等县,于是南域始有学焉。为南中早期教育事业的创办者之一,有“南域知学自珍始”之称,对西南地区的文化影响,沽溉深远,“凡属牂牁旧县,无地不称先师”。尹珍讲学的场所是一座木结构的三合院,一正两横,呈“品”字形,与湖广等地的旧书院遗址相比,狭小而简陋,也反映了当时县境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
尹珍设馆授徒,启蒙教化,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蒙学,学生学习的是字书,目的在识字。童蒙识字教材,用规范的正体小篆写就,依文理编成韵文,便于记诵。教学中把识字和理解文意结合起来,学生在识字教育过程中接受一些常识。尹珍教学十分重视文字条例,造字微诣,以及书法艺术,解说文字教学八体,极为认真,学生文字学和书法造诣都较高。第二阶段学生学习《 论语 》 、《 孝经 》 ,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儒家道德教育。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修十义以治七情”,教育人们以“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十义”来陶冶、约束人们在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
在授徒中有习字课,传授书法艺术,自己也日习千字。务本堂门前河边就是尹珍洗笔淘砚处。他的隶书精湛,远近闻名,求书楹联、墓碑的甚多。在旺草开馆讲学时期,还在学馆旁建一房子,专为书写之用,后人称“碑房”。
尹珍于桑梓之地办学、传道、授业、解惑、启蒙教化,“兴起学校,渐进迁其俗”。使蛮荒之地的南夷边民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当时中原地区的文明、道德和风俗。尹珍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对父母兄长的孝顺,对弟妹子侄的慈爱,以及忠于职守,交朋友重信义,对民众谦恭和蔼等,都被地方官和乡党舆论公认为“孝廉”楷模,名声远播。
学于应奉
永兴元年(公元 153 年)学者应奉(字世叔)任武陵(今湘西、黔东一带)太守,“兴学校,举侧陋,移风易俗”。尹珍虽年已古稀,但精力充沛,慕名就近前往师事应奉,学习图纬(即谶纬,是一个庞大的神学体系,其内容博杂,无所不包,与数术占术、神仙方技、原始宗教、儒家经说及古代自然科学都有密切关系,其核心则是以阴阳五行为骨架,天人感应为主体的神秘思想)。学成,精通“天地人”三才之道。
经学出仕
东汉时儒学盛行,朝廷已将儒学立为官学,立五经博士,录用官吏,试八体,只要精通五经之一就可为官。汉代学人文字水平和书法造诣都较高,篆书和隶书优异者可为尚书史。统治者为招揽治国人才,主要是通过经学取仕。因此,东汉时,民间立馆传经之风盛行,全国郡、县、乡均设经师,经学大盛,产生了不少著名经学大师,某些著名学者世代传经,形成经书“家法”,著录生徒成千成万。参加拜师读经者多为地方郡、守、豪族弟子,因为这些门阀大族弟子在察举征辟中会得到优先。
东汉王朝实行推荐“茂才”和“孝廉”人士,尹珍是许慎高徒亦是名师大儒,既是豪门“名望”,又有启蒙教化之“德行”,守孝道之善状,声誉很高,为乡党舆论所推崇。地方官以其精通经术,选入文学科向朝廷举荐。
尹珍因经术选用,被朝廷选去作尚书丞郎,后官至荆州刺史。尹珍刺荆州,秩本六百石,而监临二千石官,可谓秩卑权重而赏厚。刺史以六条省察郡国而仅以奉诏奏事的时期,他还是中央派出的监察官,而非地方官。但刺史权任极重,可以控制地方二千石长吏,事实上极易越权,加之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尖锐,为加强对地方控制和镇压农民起义,逐渐赋予刺史以六条外职权,拥有领兵之权,有选举、刻章之权。于是刺史便由单纯的监察官发展为总览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汉之盛,朝廷重贤良文学之士通一经名一艺者,得与公车,或为丞相,或仕至二千石,由是以儒术饰其吏治,故得人之盛。尹珍既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又有以儒术治吏的经伟奇才,成为汉廷重臣。尹珍的老师应奉亦在朝廷当了司隶校尉,师生二人在全国名显一时,传为佳话。
尹珍功成名就,但年老体弱,遂辞官还乡,重操旧业,将原学馆改名为“务本堂”,矢志育人。公元 162 年(桓帝延熹五年)病世,葬于务本堂后,卒年84 岁。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华阳国志·南中志》、康熙《平彝县志》(康熙三十四年改夷为彝)、光绪《平彝县志》对尹珍均有记载,就连《中国人名大辞典》、《辞海》等权威性辞典也有专条介绍。尹珍与晋时本邑人傅宝、夜郎人尹贡一起被誉为“南中名士”,与舍人、盛览被后人并称为“汉三贤”。
2尹珍文化编辑
历代学人对尹珍身世的考证、求学成儒的研究、办学授业的影响,对尹珍“毋敛学”的研究以及对尹珍遗迹文物、轶事传闻的发掘,对尹珍的赞咏等,构成尹珍文化的主要内容。
尹珍身世
尹珍是东汉桓帝年间,古滇出入湘荆最便捷干道上的平夷县四大豪门(龙、傅、尹、董)中的尹氏后裔。
据文献记载,今贵州境内著名的“大姓”是来自中原和巴蜀的实边“豪民”。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开发南疆,“时又通西南夷,随者数万 … … 乃募豪民田西南夷,入粟县官,而纳受钱于都内”(《 汉书 · 食货志》)。黔北境内的夷汉大姓有龙、傅、尹、董、谢等家族。大姓除谢氏外,都是从蜀郡、广汉、犍为(今川西平原、川南一带)即“三蜀”迁来的。“三蜀”大姓率先进入县境。
“公孙述时,大姓龙、傅、尹、董与功曹谢暹保境为汉”(《后汉书 · 西南夷列传 》)。 “保境”,《说文》:“境,疆也,一曰疆土至此而竟也”,此地的“境”与“尽”通。保境即保卫牂牁北部边境。王莽天凤中公孙述自立为蜀王,当时控制牂牁局势的大姓反对公孙述割据,这些大姓多为郡县官吏,权势者,又有“夷汉部曲”即军队。汉武时代,使郭昌率军图征今滇黔地区,平息后,于元鼎六年(前111年)在今云南曲靖富源设置平彝县(意为平息彝族叛乱之意)。因此地地处滇黔锁钥,随即留军驻守平彝,形成“彝汉部曲”。他们维护汉王朝统治,巩固大姓地盘,并加强和中央王朝的联系,共同遣使北方向光武帝表示归附,受到朝廷封赏。尹氏大姓成为“一方豪强”之一。
尹珍应为留驻军士(部曲)中的尹氏后裔;或汉武时期迁入的豪民尹氏后裔。
籍贯问题
尹珍的籍贯问题,历来都是围绕着《华阳国志》所载:“毋敛人尹珍”一语,争论不休。一说为今独山县北,一说为今正安县新州镇的古毋敛坝,不过正安确实乃是尹珍居家、讲学、墓葬之地。
《綦江县志》列綦江为汉毋敛;《四川省志》列南川为毋敛;《贵州图经》将毋敛入正安、思南、石阡一带;乾隆《一统志》列为清代平越;嘉庆《一统志》列为清代曲靖;于钟岳认为珍州即汉之毋敛。诸说均因缺乏有力的依据而被史家所否定。
据《汉书》和《华阳国志》、《水经注》记载,毋敛县有个特别的地理特征,县境内有条着名的河流,名叫刚水。《汉书·地理志》上记载:“牂牁郡毋敛县刚水东至潭中入潭”。清代学者莫与俦在《独山江即汉毋敛刚水考》中进一步说明,潭水即今广西柳州的柳江,刚水上源出独山。2008年,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九曲柳江万古流》一书中这样写道:“柳江是西江水系第二大支流,古代称潭水、黔水、柳水、象江等,发源于贵州省独山县里纳九十九个潭。”由此可以得出,毋敛县的刚水就在独山县境内。
清代学者莫与俦在《毋敛县先贤考》一文中,对尹珍是独山人详加考证。清道光年间,遵义郑珍和独山莫友芝编纂《遵义府志》时,考证毋敛在今贵阳、都匀之间。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万大章在《毋敛尹珍之新考》一文中详细考证了尹珍是独山人的始末。贵州历史学家周春元等着《贵州古代史》,王燕玉著的《贵州史专题考》进一步考证毋敛在今独山一带。
《尹珍故里书卷飘香》为题作了报道,赞扬汉代西南文化大师尹珍故里的文化风气,历经千余年而不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