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一定要吃粽子吗?——吃卢氏槲包吧

家乡区县: 卢氏县

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但在我市的卢氏县,端午节人们却不吃粽子,而是吃槲包。这种叫槲包的节日食品与外界的粽子大相径庭。他们究竟为什么吃这种食品,这种食品如何做出的?近日,记者带着疑问深入到卢氏山区进行了采访。

槲包:豫西端午节的特殊食品

端午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点雄黄、吃粽子、挂香袋、插艾叶,这些民间的文化习惯演绎着中国的文明历程。然而,在豫西地区,尤其是三门峡市的卢氏县,人们过端午节却用一种槲叶包制的槲包代替粽子。每年端午节前一两天,家家户户洗槲叶、包槲包,节日当天的第一件事就是抖开槲叶,食用香喷喷的槲包。这一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特殊习惯,已经成为一道文化风景而受到专家、学者们的关注……

槲包与粽子一样历史久远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地处伏牛山区的卢氏县,与陕西、湖北相邻,古时是长江与黄河连接的官道要地,秦统一中国后,这里是南方人进入咸阳的必经之路,故一些风俗习惯南北具有。楚人纪念屈原的风俗在秦时传播到全国各地,卢氏人自当沿习。但卢氏属深山区,虽水多却少田,大部分是山坡地,不适宜种植水稻,只有黍子、谷子或高粱等,加之少芦叶,包粽子的必需条件便不具备。但聪明的卢氏先民,却找到了另外一种办法代替粽子——他们上山采些槲叶,将黍子等谷物包到槲叶里煮熟,便成为像粽子一样的香食了。


2011年5月20日,记者一行专程到卢氏县西南山区的官坡镇采访,一些老人告诉我们,槲包的历史与粽子一样年代久远,什么时间有粽子,什么时间就有了槲包。一位80多岁的孙姓老人说,他自打会张嘴吃饭就开始吃槲包了,年年端午节都要吃槲包,他吃了80多年了。问及为什么要用槲叶来包槲包,他摇摇头说不知道。但想了一会儿又说:“也真奇怪,那槲树叶子长老了,就有一种谷米的香味,好像它是专门为了让人包槲包而生长的。”
老人介绍,在当地的山坡上,到处都生长着槲树。槲树属栎树科,与桦栎树(能生长木耳的树,或叫橡子树、柞树、栎树)、毛栗树、青冈树同科,木质坚硬,可盖房用。槲树的叶子宽大,形如人的手掌。每年农历三月下旬开始发芽生长,到四月下旬长老。这时候的槲叶,透出一种谷香味儿,当地先民们便将其采回来,除包制槲包之外,还可以在蒸馒头时,作为笼布铺在篦底,蒸出的馒头也有香味儿。槲树在其他地方不多见,但伏牛山区比比此是。
在官坡镇庙台村,一位杜姓老人告诉我们,这里的谷米分两种,一种叫酒谷,一种叫饭谷。酒谷就是可以做酒用的谷米,煮熟后黏度很大,味道很香;饭谷就是我们平常吃的小米饭。包槲包需要使用酒谷,与槲叶结合起来,米的香味与槲叶的香味结合在一起,便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香味儿了。它就像包粽子一样,普通大米的黏度不够,香味了一般,但用糯米包制的粽子,其味道就别具一格了。

槲包做起来简单而又复杂

包槲包也有它的原理。采访中我们得知,每年农历的四月下旬,槲叶长成后(颜色由浅绿变成墨绿,并具有一度的厚度和硬度),人们上山采槲叶。采槲叶大部分是女人们的事儿,她们拿着箩头到山坡上挑选形状好,叶面大的槲叶采下,将其颠倒成“8”字形,大约四五十片叶子成一把儿,然后扎起来放进箩头里,直到把箩头放满。槲叶采好后,再去碾谷子。人们把谷子或黍子、高粱、荏芡等拿到石碾上脱了壳,再找些洋小豆、花花豆、毛栗子或小米枣,准备着用。
到了农历五月初二或初三晚上,将米和豆、枣、栗等用水泡在盆里,第二天上午再将槲叶放在锅里煮熟(主要是消毒),之后拿到河里搓洗干净,这样就可以包制槲包了。
包槲包可算是一门艺术,包一捆槲包要经过八道工序,一般要两个人来完成。技术高的,一个人也行。如果是两个人,包的人,先将五六片槲叶的大头相对掺着铺在左手掌上,再到盆里捞些米、豆、栗子或枣儿,均匀地放在槲叶上,然后空出水折叠槲叶,将其变成长条形的单扇槲包,交给另一个人平端着,再包第二扇。等第二扇包好了,与每扇合在一起,捆扎好,平放起来。
扎槲包的绳子也有讲究,他们并不用麻绳或其他的绳子,有的就地取材,采槲叶时将槲树上新长出来的槲薹折下,剥了皮成槲叶筋,煮槲叶时将这些筋一同煮熟,很结实,用来扎槲包。也有的用煮熟的稻草扎槲包。除此之外,还有用金针(黄花采)叶儿煮熟扎槲包的。据说,这些都是来自大自然的第一手材料,捆扎的槲包不会变味儿。


谷米包完后,将铁锅里添上水,慢慢将生槲包垒放到锅里,再打上草圈,盖上锅盖,压上石头开始烧火煮。酒谷米难熟,要煮10个小时才能完全熟透。于是,先是大火烧三四个小时,然后文火慢慢煮。一般情况下,这里的人都是在下午包槲包,煮到锅里后再做晚饭。前半夜大火烧煮,后半夜就不再管了,让它在蒸气里慢慢浸润。
端午节这天早晨,庄户人家早早地起床,男人上山割艾蒿,女人则揭开煮槲包的锅,将熟了的热槲包拾到筐子里晾着,等男人扛一捆艾蒿回来,女人就将槲包放几抓儿(两扇捆扎在一起叫一抓儿)在方形的小馍盘里,由男人端到先人的牌位前点香祭献。完毕,就再用盘子盛几抓放在桌上,一家人坐下来品尝端午槲包。
吃槲包时,先解开绳子,打开槲叶,祼露出来的便是煮胀了并黏在一起的米黍或高粱、荏芡,还有胖乎乎的洋小豆、花花豆儿,并且释放香喷喷的味儿。
吃槲包像吃粽子一样,可以拌红糖或白糖。
在官坡镇竹园村的安口居民组,村民郭志军一家人给我们演示了包槲包的整个过程——从泡米、包制到煮熟。然后,我们坐在一起品尝刚出锅的槲包。这些新鲜的槲包,打开后还没有吃,香味儿却先扑鼻而来,令人垂涎。
陪同采访的村委主任管树森首先拿着筷子,给大家演示槲包的吃法,大家坐在小方桌前,每人吃了一抓儿。
管树森介绍说,槲包和别的熟食不一样,由于它用特殊的酒谷制作,又有10个小时的蒸煮和槲叶的包装,可以存放很长时间。一般情况下,存放十天半月没问题。如果经常放在篦子上馏,几个月也不会变质。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里,可以存放一整年。
干槲包还有药用。晒干的槲包,用开水冲服,可以治小孩儿夏天腹泻。

槲包也成商品走向了市场

槲包是一种食品,也是一种文化。一方面它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民间风俗,另一方面它的延续,用文化来解读便是先人们利用自然条件发明的食品,当属大文化的范畴。
我国著名翻译家、散文家曹靖华先生在他的散文《粽香飘飘忆当年》中,将槲包的制作方法和食用过程详细地写了出来,并对槲包充满了回味。他说,他一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只看到粽子,没有看到过这种食品,只有故乡的伏牛山里有。他在上世纪30年代,曾经将故乡的槲叶寄给了一些给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在做米饭时,将其覆盖在米锅里,蒸出的米饭就有了一种特殊的香味儿。因此,鲁迅先生给曹靖华先生写信,对槲叶大加赞赏。
在卢氏,端午节还有相互赠送槲包的习惯。端午节早晨,女人们还将刚出锅的热槲包拿几抓儿送给邻居,邻居也会将自己的槲包回赠给过来。小镇上或县城里,由于工作人员不具备做槲包的条件,无法包制。但端午这天早上,他们都可以收到老百姓用小竹篮提送来的槲包。他们吃了这家吃那家,可以品尝到十多家的人包的槲包。
槲包也是送礼的一种礼物。一般山里有送端午的传统风俗,即父母给出嫁的女儿送端午。送端午时,除了拿些点心、馒头外,还有装上6抓儿槲包。女儿的婆家,也要将自己的包制的槲包拿出来招待他们。
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槲包作为一种特殊食品也逐渐成为商品而走向了市场。一些有经营头脑的山里人,在端午节前,专门包制一些槲包拿到城里出售,居然很受欢迎。如今在三门峡市、洛阳市、南阳市以及西安、渭南,端午节前后都有槲包上市。一些生意人,还主动到山里订购槲包,然后贩到城里批发销售。
安口居民组的一些村民这些年也都做槲包生意。郭志军就是其中的一家。郭志军说,这些年,也许人们对山珍海味吃腻了,对一些传统的食品产生产了偏爱。槲包这种节日食品也在市场上大受欢迎。起先在当地的清明节庙会上,有人拿来卖,后来慢慢的走向山外。卢氏县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古庙会,他们就将前一两天包制的槲包装进编织袋里,运到县城摆摊出售,却也能赚到一笔钱。这样,一步步向外扩散,有人就将槲包发售到四周的洛阳、南阳和西安城和县城的四月初八会,洛阳、南阳和西安等地,因为太远,加之山里活儿太多就没有去。光这两个古庙会,每次他们都要包制和销售几百抓儿槲包。槲包的价格也从过去的3毛钱一抓儿,逐渐增长到8毛、1元、1.5元和如今的两元。
由于槲包是卢氏人普遍都包制和食用的节日食品,这些年一些人因工作或生意忙,节前顾不上上山采摘槲叶和包制槲包,于是端午节前,市场上也有槲包出售,他们只需上街买些成品回家馏一下就可食用了。精明的人,瞅准了这个经营链条,农历四月中下旬,就上山专门采摘槲叶,拿到镇上或县城出售,也可以得到一笔收入。5月21日上午,记者从官坡镇返回的途中,在双槐树乡的街道上就看到有几个出售槲叶的地摊儿。他们是从附近的东西桃花沟和庆家沟采摘的,每把儿两元钱。在我们了解的时候,就有人来问价和购买。
槲包作为一种特产,这两年卢氏县还作为一个文化和经济项目进行有意开发,并在网上销售,目前有不少人实现了网络邮购。

 

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cxnan
欢迎关注梧桐子官方网站 :http://www.wutongzi.com/
喜欢我的文章欢迎投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uc/33655226.html
欢迎关注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xnanc
欢迎关注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cxiangnan

故事(2015-03-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