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高中语文老师每次跟我们说写作文的时候,都会和我们强调很多的事情。不论你是写故事,写搞笑的,还是写议论文,都离不开场景的描述,这是最重要的部分。这部分最忌讳的就是白开水式的流水账。一个好的主题,文章就成功了一半。选主题,最忌讳的就是太大,太空泛。“中国何时崛起” “女人该如何和男人相处” ,像这种泛泛而谈的东西,写出来99%是垃圾,没人愿意看。我一直秉承一个观点就是小事情,反应大道理。小人物,折射真人生。就是说一定要从细节小事儿着手,这是生活感悟,是接地气的东西,而不是高屋建瓴,夸夸其谈。人际交往中的小细节,朋友间的一句简单的话,哪怕是玩游戏时候的一个小情节,在马路上看到的一件小事,这些都是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写出来大家感同身受。一旦由小故事的感悟升华为一个大道理的时候,是最给人震撼的。语言必须得生动有趣,超过三句太平淡的话,读者往往就会放弃阅读了。所以必须得有一个暗线,牵着读者一点点的往下读。观点部分:如果你只是一个写故事,写搞笑段子,而没有思想输出,那你只是一个段子狗,称不上KOL(意见领袖)。段子狗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你说的话,大家只是看看一乐,没有人会相信你,没有人会崇拜你。可输出观点,谁都会,所以你的观点必须犀利,必须直指人心,不能随大流,不能写千篇一律。写东西之前,必须得做自我定位,要问自己:我凭什么写这个文章?我这个文章是写给谁看的?我的受众群体大部分都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喜欢看什么类型的文章?如果赵本山写了一篇张小娴的爱情文,虽然会有人去看,但是大家都会觉得很可笑?达不到输出思想洗脑的功能。要跨界,不是说你没能力跨界写东西,而是你没有身份,你跨界了,别人也不认可就好比励志的东西,李开复说出来,会有人去听信。可你说了,别人连看都懒得看。写文章如何保持进步和创新?说白了,就四个字:观察,思考。一个不会观察,不懂思考的人,是写不出深刻的东西的。无论你看到的,遇到的,听到的,都必须去仔细观察,他为什么会这样?他是什么心态?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下场会是什么样的。你只有看到了别人没看到或者别人没留意的东西,你才能写出别人写不出的东西。有了观察,才会有感悟,有了感悟,才会去思考,有了思考,才能写出深刻的东西,这是一连串的充分条件。看,不是乱看,是抓细节,抓特点去看。去提炼那些最能体现他特质的东西。最后还要多看别人写的东西,不要在乎作者是谁,只要是他写的文字里面的某些观点,某些语言风格可以为你所用,你就可以取来。至于他是百度贴吧的某个盲流子也好,还是杂志写专栏的作家也好,只要是对你有用的东西,就吸取过来。想写一篇”好“的文章,并不容易,在某种禁锢约束之内想写好,更是难上加难。写文章其实就像唱歌一样,文采,技巧 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写出能让人感动,有认同感的东西。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别人喜欢的可能性少之又少。所以写作不要局限在一点上,要分散自己的思维好好的现象自己到底该从什么方面来体会了这些,你的基本功也算是没有问题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