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足日报
关于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态的调查 我区从2008年开始准备非遗项目申报工作,2010年重庆市公布的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我区共有包括西山神歌、万古鲤鱼灯、大足石雕、大足冬菜、宝顶香会等6个带有大足特色的项目榜上有名。2010年,我区经过第二次申报,去年全市公布的市级非遗名录中,我区又有包括中敖火龙等8个项目登上 市级名录。目前,我区共有2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市级非遗项目数量已过半。
从申报非遗名录开始一路走下来,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存状态又如何?记者日前进行了采访。
喜:大足名片,数量只增未减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通俗地说,不少非遗项目本身就是早年人们赖以生存而创作并流传下来的独特技艺。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很多儿时记忆中的说书人等早已没了踪迹,已成为镌刻在一代人心中的一个历史碎片。
在我区,那些带着大足独特韵味的民间文化发展情况如何?
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黄剑武介绍,我区从2008年开始才准备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步较晚,所以重庆市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大足缺席。2010年,重庆市公布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区6个项目进入市级保护名录。从2008年开始,我区总共申报了二批,共有14个项目荣登市级非遗项目名录,但至今还没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让人欣慰的是,在非遗项目所包含的民间文学、舞蹈、曲艺、传统技艺、民俗等类别中,目前我区的25个非遗项目中已实现了全部涵盖。另外,几年一路走下来,这25个非遗项目不但没有出现一个消失的情况,反而实现了只增不减的态势。
不仅如此,在我区这些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中如石雕、双桥狮舞和杂技等已经焕发出新机,逐渐走出‘深闺’,走向市场,并赢得了市场的欢迎和认可。”黄主任说。
忧:传承发展,状况还不容乐观
然而,在只增未减的非遗项目中,其中深藏的隐忧也同时无法让人乐观。
据黄主任介绍,目前很多非遗项目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像西山神歌、大足薅秧歌及大足陪歌等基本 都靠老人支撑,这些老人大多已有七八十岁高龄,这些非遗项目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不仅如此,其他一些项目也在经历着同样的“阵痛”。万古鲤鱼灯舞民间艺术团团长何定模感概,社会 经济发展,年轻人从事职业的选择也日益多元化,而他们这项技艺由于不赚钱,年轻人不感兴趣,不愿意学。现在进行这项表演的人员年龄都偏大,每次外出表演都有点力不从心。
“此外,在发展方面,为了非遗项目得以延续,我区的很多非遗项目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思考和总结的地方。”黄主任表示。
他说,有些非遗项目市场因素考虑过多,对项目本身的问题思考较少,以致许多项目都是在吃“老本”。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项目没有与时俱进,在传承方面做得过多,在创新方面做得不够,缺乏现代的因素。
“像双桥狮舞、杂技,传承人都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比较年轻,他们在表演中既保留了原有的特色,又加入了现代的元素,所以这个项目很有市场,目前每月能接20场次左右 表演。”黄主任说。
盼:给力保护,勿让非遗成遗憾
记者了解到,除了后继乏人外,很多非遗项目在传承和发展中还面临着资金缺乏的问题,像中敖火龙,据说,中敖火龙的制作到表演成本很高,而外出表演创收机会很少,使得这个项目的生存状况不大乐观。
对于家族式的传承技艺,无能力和精力提高其知名度,也致使一些非遗项目市场越走越窄。
记者了解到,一个市级非遗名录项目传承人的补贴仅为几千元,而这些钱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来说,还显得不够。
黄主任介绍说,被列入保护名录的民间技艺,往往具有重大的历史、科技以及文化价值,对于城市来说是笔看不见的财富,而靠这些传承人个人的力量往往力不从心。
他认为,相关部门应该根据技艺的不同情况选择保护方式,如不少表演类的项目,可以培养市场,帮他们找市场,而对于有的项目又不能一味的要求其市场化运作,而应该帮助其提高知名度和加大扶持力度,保留其原生态。
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单靠民间的力量是不足的,关键还得相关部门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而不是放任自流,自生自灭。
据了解,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遗项目后继有人,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大足石刻艺术品公司已被命名为市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万古镇小学及区职教中心已被命名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
采访中,不少非遗项目继承人都表示,随着政府部门加大扶持力度和大家的努力,希望这些代表大足形象的非遗名片会越来越鲜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