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千年,世间沧海桑田,人类的足迹层层堆积在时间的土层上。新石器时代的残石石锛、战国时期精美瑰丽的铜鼓、宋元时期数不胜数的瓷器以及历代名宦文人留下来的踪迹和佳话等等。这些文物和遗迹,印证了横县文化的久远、真实与厚重,昭示了横县历史地位的独特、鲜明与重要。近日,记者走进横县博物馆,探寻横县——这座历经2100多年风雨沧桑古邑的历史文化。
西津、秋江、江口……一处处贝丘遗址分布在郁江两岸的平缓台地上;石斧、石凿、石锛……一件件带着泥土气息的文物拼出了远古先民的生活场景。 “时光回溯至8000多年前,横县就已经有人类存在。”博物馆工作人员小雷向记者介绍,以西津人、秋江人、江口人为代表的横县先民属于母系氏族时期,且已形成较大的部落群体。他们依水而居,以渔猎采集为主,原始农业为辅;他们懂得建造干栏式结构的房子,结束了黑暗潮湿的洞穴生活;他们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艰苦拓荒,繁衍生息。 直至5000多年前,在横县境内居住的人群才有大体的名称,先后属南蛮人、百越人、骆越人、西瓯人等之列;从汉武帝元鼎六年置安广县起,横县开始建置,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自唐朝贞观年间始,以“横”字冠域名,历经1300多年而不改。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智慧的横县人民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耕耘劳作,推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创造出灿烂多彩的历史文化。
“其中,铜鼓文化可谓是颇为绚烂夺目的一朵奇葩。据考证,在春秋战国时期,横县的骆越和西瓯人就已经懂得铸铜技术,所制作的铜鼓造型精美、花纹瑰丽,为后人所赞叹。”小雷告诉记者,横县出土的铜鼓数量较多,在广西可谓名列前茅。据统计,1949年至今,横县境内已出土20多面铜鼓。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国家一级文物——南朝人乘飞兽饰钱纹铜鼓。
在展厅中央,这面饰有四出钱纹、鸟纹、蝉纹的铜鼓格外引人注目。据介绍,该铜鼓鼓体硕大,纹饰繁缛,雕饰独特,其中鼓足处的“人乘飞兽”雕饰更是世所罕见,突出反映了南方骆越先民精湛的冶炼技术和艺术创造力,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属县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而另一件“镇馆之宝”因其弥足珍贵,只能闻其名,难见 “庐山真面目”。小雷指着一张青釉印花瓷照片说,这便是横县于1980年出土的元代元青花尉迟恭单骑救主图罐,现珍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世谓青花“元代人少”, 这类绘有人物故事的元青花瓷早已被公认为稀世之珍,全世界仅存9件。该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瓷器图案生动、色泽艳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除了元青花人物故事图罐外,展厅还陈列有一些样式精美的陶瓷器,据介绍,这些陶瓷都出土于尹屋窑。位于横州镇尹屋村的尹屋窑群是当时规模较大的南方民窑,所出土的碗、碟、壶、罐等器皿技法高超、纹饰精美。据考证,其产品除了满足本地需求,还远销国内外。可见,在宋元时期,横县的陶瓷工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窥一斑而知全豹,高度发达的陶瓷业折射出横县繁华的社会风貌。这里土地富饶,农业得到空前的发展,是广西有名的鱼米之乡;这里百业兴旺,采矿、冶炼、木器、食品加工等行业繁荣昌盛,运输船只川流不息,是郁江中游的贸易重邑……历经数千年的岁月荡涤和洗礼,横县这座古邑已成为郁江流域的一颗璀璨明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