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名人2

家乡区县: 沧州市沧县

张治友(1903-1980)艺名“瞎友”,沧县黄递铺乡北张村人,吹歌老艺人。
他十五岁丧父,与其母苦度日月,发奋学习吹歌,1918年先拜李化春为师,十七岁时又拜路天霞为师。出师后,先云南皮县店子竹振海窝棚领班,共十二年之久,经过多年锻炼,张治友已成为沧州一带的吹歌高手,被同行们公认与路天霞名,人称张治友、谭宝山、路天霞为“瞎友、谭肥、路葫芦”是吹歌三大家。
张治友的演奏特点简方言之为:“刚柔并进”中波涛汹涌,柔似和风戏柳,可谓沧州一代吹歌巨匠。

刘仁和(1906-1989)陈缺屯乡刘世印屯村人。其父人称刘四爷,家有良田一顷多。好戏。于是集得女孩数人自训练戏班,仁和随学。后常到菜芜、博山、济南、绥远、江西等地演出。仁和艺名艳奎关,工武净角色。
刘缺屯村褚氏女嫁给刘仁和,岳父劲其止艺为农,刘仁和从命,荣誉称号户刘缺屯。民国二十三年后,他为村里好唱者教了《乌龙院》、《别窖》、《武家坡》、《斩子》、《艳阳楼》等几出戏。
解放后,1950年村里建剧团,县委宣传部长张杰同志为之命名“更生剧团”,七十余人,刘仁和任导演。他执导了《通天荡》、《忘本》、《金雁桥》、《丧巴丘》、《收关胜》、《铁公鸡》、《珠廉寨》、《甘露寺》、《回荆州》、《捉放曹》、《艳阳楼》等四十多出戏。
1953年应本溪市京剧团聘请任教师至1989年10月病逝,终年83岁。

伦金兰(19-7-1987)。生于吴桥县南丁庄一个农民家庭,十一岁跟人学杂技。1918年至1938年,他主要是学杂技或跟人搭班。到南方各省、到香港、新加坡以及南洋演出。.938年到1956年他有时与人搭班,有时自立班子,这一时期还是云南方及南洋演出。
解放后,他在吴桥自建马戏团第四分团,1956年建立了沧县马戏团,伦金兰任团长。
伦金兰的绝技是耍“飞钹”。1960年五一节,毛主席到天津视察,观看了伦金兰的“飞钹”演出。
1961年沧县马戏团与沧州地区杂技团登工,为沧州星火杂技团,伦金兰任团长。
伦金兰为河北杂技团,沧州杂技团培养了人才,为杂技团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因而,他被先为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

冀桂云(1909-?)。河北省南皮县人,出身于梨园世家 ,幼年随父张占福(张黑)进京学艺,工须生。1940年加入山东恩城第一班。1942年与冀宽(承受夫改姓冀)结婚。1949年调沧州启明剧社。她京、梆并重,尤以唱功见长,嗓音宏亮,吐字清晰。除工须生外兼演彩旦、小花脸等角色。代表剧目有《南北合》、《反徐州》、《空城计》等。其《斩子》选段曾由河北电台录音播放。1958年调河北省戏校任教。
李桂云河北梆子女演员。河北宁晋人。1910年生。幼年从杜元庆、张吉祥习艺。演青衣、花旦。十一岁登台。1927年加入奎德社,经常演出《拾万金》、《王春娥》、《柜中缘》等传统剧目及《少奶奶的扇子》、《战地之花》、《一圆钱》、《啼笑姻缘》等文明戏。1936年在天津北洋戏院与刘又萱、金玉奎、碧玉花合作演出。抗日战争开始后中止舞台生活十余年解放后重返舞台,与李峰元等演出《万里长城》等剧。1949年至1951年在沧县专区实验剧团河北梆子分团主演。1952年任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表演细腻,唱腔委婉,有“搭调”、“反梆子”等新的创造。代表作《蝴蝶杯》已摄成影片。近年来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的工作,张淑敏、李秀芬、刘玉玲、王凤芝等均受其教益。
赵春亭(1912-1984),著名唢呐演奏家。沧县崔尔庄人。从小跟伯父和两个哥哥学习吹歌,后成为当地有名的乐手。1953年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得好评。被留在北京任中央歌舞团独奏演员。在唢呐艺术方面不因循守旧,勇于创新,曾运用独特的技巧,在《海青歌》中奏出箫音,在《山东大鼓》中奏出三弦音,堪称一绝,1964年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培养了很多唢呐演奏人才。
1984年被评为副教授。七十三岁时,由中国音协,中国艺委会和中国音乐学院联合举办了《赵春亭唢呐曲音乐会》在音乐界反响颇大。1984年因病在京逝世。

侯若一,男,汉族(1914-1989),河北饶阳县人,从小喜欢书法、国画。1940年参加工作,先后作美术编辑、教学书画。在书法教学当中重视书法理论研究,为师专中文系书法教学编写了一套书法教材,包括《书史》、《书法》、《书论》。
他在练写书法时,先学王、颜字体,后学魏碑《郑文公》。四十岁后又学郑板桥。他的书法以王、魏、郑融为一体以行书见长。
1981年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河北分会,1984年任沧州市书法协会名誉理事长;1987年加入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河北分会;沧州市老干部书画协会副理事长。
他的书法作品曾在省两次获奖,1986年由省书协选送他的作品去日本展出。
1988年沧州市为他的书画作品在地区展览馆作了侯若一书画展。

董兴龙,杂技演员。1917年生于吴桥县董庄农民家庭。十岁时学唱“河北梆子”,后随伯父学杂技。学戏后自己成立马戏班,以自己家人为主。这时的马戏班带有季节特点,农忙时回乡种地,农闲时外出演戏。他们外出大多数霎时间在南方。抗日时在武汉一带活动较多,解放战争时困在青岛。
青岛解放后董兴龙带班回到家乡吴桥县。这时吴桥县已解放,杂技艺术有很大发展,成立了许多马戏团体。董兴龙组建了吴桥杂技第十分团。1956年董兴龙的杂技团调沧州,以该团为核心建立了“沧州地区杂技团”,董兴龙任团长。
董兴龙善长“古老中幡”这一节目,苏联最高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来我国访问,董兴龙到北京为其演出“古老中幡”。当时陪观的有叫理、陈毅副总理等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 文化大革命时,董兴龙到回收公司干活。1987年病逝。

欣冉(2015-03-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