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名人3

家乡区县: 沧州市沧县

李兰舫(1918-1984),女。生于天津市武清县黄花店村一个分期的农民家庭。由于生活所迫,于1921年(三岁)随父逃荒天津,依靠父亲卖青菜和砸核桃为生。幼小的李兰舫也托盘子到河东戏园子卖西瓜,以帮助父亲维持全家的生活。因而她也受到了戏曲艺术的熏陶。
李兰舫善工旦角。代表戏有:《潘金莲》、《珍珠衫》、《桃花庵》、《玉堂春》、《孔雀东南飞》、《秦香莲》等。
1931年至1957年间,李兰舫曾多次去沈阳、锦州、营口、大连、哈尔滨等地演出,颇受欢迎。
十年动乱中,她戴上“反动艺术权威”、“戏霸”的帽子,下放幼儿园当保管员。1973年重返舞台。粉碎“四人帮”后,李兰舫更加努力工作,常带病演出。
终因生活坎坷,重病染身,医治无效,1984年9月2日病逝沧州。终年66岁。

张恩城(1923-1983)曲艺演员。艺名张起信,绰号“小钢炮”、“活马武”。沧州市人,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其父张福荣在戏园子内当三行,后在城隍庙土地庙内建起了收馆不久患病逝。士 岁的张起信跟随继母,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在戏园子,说书馆内卖罗卜卖糖。由于他长期接触说书艺人,受曲艺艺术的熏陶,爱上了说书这一行。于是偷偷地向他们学习,久而久之,得到老艺人的真传《包公案》、《东汉》。到1943年拜沧州木板大鼓艺人王福贞为师。起艺名为张起信,时年二十一岁。
1947年沧州解放,任市场街街长,面食业主任。1953年在上级领导下,组建沧县鼓词公会,并任委员,后改为曲艺队。
1957年沧州专区首届曲艺会演时,演出了长篇鼓词包公案“陈州回朝”一段,荣获全区第一名。
“文革”时受到冲击,停止了曲艺演出。为生活所计,拉小车、做泥水活。“四人帮”倒台后,在文化馆帮助下,重建了光明曲艺社。他说唱了《闪闪的红星》《烈火金钢》《铁道游击队》《红旗谱》等三十余部现代书。
组建曲艺社后,还邀请外地名流演员来沧献艺。为曲艺艺术交流和培养中青年艺术人才耗费了心血。

赵心水(1929-1989)著名导演。生于河北沧县。1944年入伍参军,开始接触文艺工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生活,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基础。1950年他被选送到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学院专修导演,1952年毕业调到长影,他先后师从于著名导演王滨、沙蒙、吴天、苏里等。从1960年始独立执导影片。
1962年由他的影片《冰山上的来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开创了故事片上座的最高纪录,他本人因这部影片的成功荣获1964年长影“小百花奖”最佳导演奖。
他的主要作品还有《鸿雁》、《潘杨讼》、《特别快车》、《长城新曲》、《熊迹》、《海神》、《戈壁残月》、《天下第一剑》等。
赵心水是一个独具个性的导演,勇于探索,追求浓烈的感情色彩,他的这一特色立足于以生活为依据,真实地反映生活,感情发展有层次,有波澜,他把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惊险样式巧妙地揉合在一起,直到今天仍有人撰文称赞《冰山上的来客》对惊险式影片的艺术探索,至今仍没有一部影片可以超过它。
赵心水是中国电影协会理事,中国影协吉林分会常务理事,长春电影制片厂艺术片一室主任,一级导演。1989年患癌症病逝于北京。

毛亨毛苌与《诗经》的关系,在学术界早已是无需争论的话题,然而毛苌是否有后,却是千年未解的一道题。没想到这个难题近日已迎刃而解,河间市文化局局长田国福最新发现,毛苌有后,其后人在泊头。
毛苌后人的发现,纯属一种偶然,却与田国福的研究息息相关。《诗经》是中国文化长河中灿灿生辉的文学宝典,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以研究发展培育地方文化为己任的田国福,在调到文化局后,就开始致力于诗经的研究与源流考证工作。他的研究成果,不但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公认,而且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得到了很高的赞誉。令他没想到的是,今年8月份,关于他研究成果的一篇文章的发表,揭开了毛苌是否有后的谜团。
《没有河间,我们还能读到诗经吗?》这篇着重介绍田国福研究成果的文章,于8月3日发表在《沧州晚报》上后,田国福即赶赴张家界参加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去了。会议期间,人们得知他来自毛苌传经的故地,不断有学者问到,毛苌是否有后裔的问题,田国福只能以摇头作答。此前他一直关注这个问题,但一直无果,因为在河间周围,他们曾多方寻觅,均未发现毛苌后裔,即使有毛姓家族,也是外来迁入者。所以学术界一直有毛苌无后的说法。
一周后他回来,却意外地收到了来自泊头东毛庄村民毛春行的一封信。
“大毛公亨,小毛公苌,是我毛氏族人的始祖。”这位叫毛春行的村民称,报上见到介绍毛诗文化的文章后,非常激动,其中田国福的考证与研究与他们的族谱记载与传说有很多吻合。信中他提到,大毛公小毛公乃叔侄,为他们毛氏族人始祖,今河间市诗经村,三十里匍一带为毛氏故里,毛氏后裔之说有碑、谱为证。
看信后田国福惊喜异常,第二天他就去了东毛庄。
东毛庄、西毛庄是毛三庄的两个自然村,约600户,近3000人,大部分人家是毛姓族人。田国福的到来,受到了毛家人的热情欢迎。人们纷纷来到毛春行家,与这位研究其始祖的人一叙情怀。一番叙话后,田国福被领到了村中的“毛氏先莹(茔)”碑前。碑虽已是残碑,但上面字迹仍有可辨之处。据介绍,村中曾有毛氏家庙,该碑即是毛氏家庙碑,供奉于家庙内,原来有亭。现已无存。碑已断“始祖长(苌)”、“一世祖知之”和其他若干世氏先人的名字仍能看清。上面还有大明正德十年立,立原先人为七世毛连,万历二十一年重修等字样。
随后,村民给他找来了珍藏的族谱。这本装帧各异的毛氏族谱,上面均详细记载本支门族人延续情况。记者在复印件上,清晰地看到了这样的字句:始祖,苌,字未考配未详,居瀛州城北今名河间府城北三十里铺。几本族谱上均有“故居”记载,其中一本叙说毛公之事更为详细:“先祖亨、苌叔侄二公,隐居河间三十里铺......苌公是经,亨公口授,经数年苦功能熟背诗经并能逐字讲解,献王闻讯,礼聘再三,苌公始应

欣冉(2015-03-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