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江地区,汤圆不叫“汤圆”,而叫圆子,且有咸圆子和糖圆子之分。以前,阳江的民俗是在冬至日和年三十日(阳江人称之为 “年晚”),家家户户聚在一起吃咸圆子。而每当建新屋进伙或新人结婚日,阳江人习惯吃糖圆子。
阳江的圆子,是将糯米搓成条状后,用刀切成约一厘米长的圆子粒。相对来说,煮咸圆子时的汤料十分讲究,以前经济条件再怎么差的家庭也会买回猪骨、宰鸡,再加上鲮鱼肉松、白萝卜粒、瘦肉丝等,熬好汤后,再下切好的圆子粒,待到圆子浮上汤面时,加葱加香菜和盐调味即成。经济条件好的人,再加上鲜虾、鱿鱼丝、腊味等,则风味更加浓郁,香甜可口。而糖圆子则是在煮滚水后将糖(一般是成块的黄糖)和圆子粒、几片姜一起放进锅中煮熟即可。
与外地的汤圆相比,阳江的圆子重视汤料,外地的汤圆则重视汤圆里面的馅。
如今,阳江人吃咸圆子的用料更加讲究了,也不用再等到冬至和年晚才吃,市场上和一些餐馆,天天都有圆子卖。一些单位企业的迁址、开张、志庆等等,都要煮上糖圆子和咸圆子,让员工们和前来祝贺的来宾一起品尝。
改革开放以后,一些外出工作的阳江儿女又将这种独特的圆子饮食文化带到了外地,并深受欢迎。
近日,记者分别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和惠州了解到,阳江儿女在这些地方成家立业后,每逢节日和庆典日,他们都会从超市买回糯米粉,教会不是阳江人的配偶做圆子,按照家乡的风俗习惯,煮糖圆子或咸圆子庆贺。品尝着家乡可口美味的圆子,他们的配偶、儿女和朋友无不连连称赞,他们的儿女也从这样的活动中记住了浓浓的乡味。
阳江人为何喜欢吃圆子?据我市民俗学者冯峥介绍,以前民众生活艰难,总希望能够发财。而圆子的形状有点圆,不论煮糖圆子和咸圆子,刚放进锅时是沉底的,到熟了时,圆子才浮出汤面,并且变大了,人们称之为“发了” ,“发了”即为“发财”。吃圆子即发财,吃糖圆子还有甜到尾的意思。因此,选择在特定的日子吃圆子寓意为团圆和发财,便成为了一种十分美好的风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