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祖寺的简介

家乡区县: 安徽省潜山县

三祖寺位于安徽天柱山南面景色怡人的凤形山上,为南朝国师宝志禅师开创,梁武帝赐名山谷寺。隋初,禅宗三祖僧璨来此弘法教学,并传衣钵给四祖道信,于公元606年在此立化,故称三祖寺。后,唐肃宗赐三祖寺名为三祖山谷乾元禅寺。唐代宗又谥三祖僧璨号鉴智禅师,赐其舍利塔名为觉寂塔。宋太宗谥开山宝志禅师名为宝公,赐号道林真觉禅师。三祖寺的辉煌地位,使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仅北宋一朝,就有林逋、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李公麟、陆宰等游寺题诗,有的还居寺读书,修身修性,潜心学佛。有诗云“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

地理位置

 


三祖寺坐落在大别山东南麓的安徽省潜山县城西北9公里处的谷口凤形山上。凤形山,唐宋以来人们习惯称之为三祖山,这里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天柱山的南大门,环境清幽,景色怡人。三祖山一峰独秀,翠黛苍郁,东西两侧岗峦逶迤,向南蜿蜒伸展,对三祖寺呈环围合抱之势,使山前形天一个天然谷口。清澈甘冽的山谷流泉从三祖山西侧谷底潺潺流出,滚珠嘎玉,泠泠有声,向南经谷口汇入潜河。宽阔的潜水河像一条洁白的玉带,自西向东轻盈舒展,系于山前。河水清涟,波光粼粼,映现着青山塔影。水光山色,浑作一体,构成了谷口的独物风貌,成为天柱山风景名胜的重要一景。

从地形上看,三祖山宛如一只蹁跹的彩凤:卓锡峰是它耸立的顶冠,朝天峰是它高翘的尾翎,东西南侧蜿蜒起伏的岗峦,则是它翻飞的羽翼。三祖寺就建在凤项下。寺东的白鹤峰、白鹿岗、白鹤泉、应梦井、香泥洞诸胜和汉武祭岳坛、真源宫遗址等,如在身侧;寺南潜水两岸的旌驾桥、吴塘晓渡诸景和诗崖漱玉、酒岛流霞、莲崖、钓岩等胜迹尽收眼底;寺西的山谷流泉、石牛古洞、涪翁亭、秋兴亭以及唐宋以来的300多处摩崖石刻,犹在眼前;寺北的卓锡峰、朝天峰争与觉寂塔媲美。更有三祖山上下,古柏苍松,绿竹修笪,层层叠叠,郁郁葱葱。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融荟萃,相互辉映,移步换景,目不暇接。
这个风景如画的谷口,连同倚靠的瑰丽奇绝的天柱山,都曾受到历代帝王的垂青。春秋时,这里曾是大夫皖伯的封地,封地之内,山名皖山,水称皖水,今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刘彻南巡,舳舻千里,法驾谷口,在凤形山东侧台地上设坛祭拜,封天柱山为“南岳”。嗣后,汉宣帝刘洵、南朝宋孝武帝刘骏、明成祖朱棣等,均遣使列式,到这里来诏祭南岳天柱山。历代帝子的祭祀大礼,史册昭昭,巨典煌煌,使得它名闻遐迩,声播九州,故而历代道徒释子都视此为“洞天福地”,争相据为已有,建观造刹,传道布经。

道路交通

历代通往京畿,府州各县的官道,均在谷口东侧经过。谷口对面隔潜山相望的青口,便是古时的官驿。今三祖寺以天柱山为依托,以古皖潜山县城为枢纽,形成一个对外交通网络:合九铁路在寺东7公里处跨河飞架,天柱山火车站距潜山县城仅2公里,北至合肥165公里,南至九江143公里;105国道傍潜水河从大别山腹地蜿蜒而至,横贯而过,谷口汽车站即在三祖山前,东距潜山县城仅9公里,西至岳西县城44公里;318国道北至合肥199公里,西至黄梅县100公里,至武汉375公里,东南至安庆56公里;天柱山旅游公路自谷口起站,绕三祖山傍塔院后门直达佛光寺,全程仅16公里。
2祖庭沿革
编辑

宝志建庵

宝志禅师像
早在南朝刘宋明帝泰始初年(465),建康(今南京市)道林寺高僧释宝志,云游各地,来到天柱山,酷爱谷口凤形山的山光水色,意欲安禅弘法。梁天监四年(505),江南云游方士白鹤道人,亦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拟建观传道。两家争夺一块地,一山岂能二主居。梁武帝萧衍闻奏,遂命二人各显灵通,以物识地,得者居之。白鹤道人即展开手中羽扇,口中念念有词,顷刻扇子化成白鹤,向凤形山飞来,落地而立;释宝志当下挥动手中锡杖,投向凤形山。本来是白鹤先到,当听到锡杖飞声刺耳,昂头一望,正向自己打来,即起身飞到右边的山岗上,锡杖稳稳当当地插在地上。宝志得到此山,便住在石洞里习静参禅。时有潜邑隐士何求、何点、何胤三兄弟见状,遂将私宅献给宝志,供其开山建刹,初名「菩提庵」。
僧璨弘法

三祖僧璨
当时的菩提庵尽管深隐于茂林修竹之中,规模很小,但由于宝志虔诚弘扬佛法,吸引了远近善男信女,纷纷前来礼佛,香火不断,影响周边,声名远播。公元五二○年,印度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在南京与梁武帝机缘不合,渡江北上,经过菩提庵时,曾在峭壁上凿了观音阁(现称达摩崖)。周武灭佛时,慧可护法南下,来到了舒州皖公山(即天柱山),找到了高徒僧璨,便驻锡现属岳西县的司空山。从此,僧璨遂往来于司空山与天柱山之间,隐姓埋名,行化山野,积十余年,无人知晓。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帝逝世,宣帝、静帝即位,灭佛运动过去,佛教再兴,僧璨于隋开皇二年(583),在司空山得到慧可传承衣钵后,便审时度势,于隋文帝开皇十年(590),正式驻锡山谷寺(即三祖寺),研着《信心铭》经典,公开传经布法。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将衣法传给了道信,即往广东博罗县的罗浮山,两年后旋即返回山谷寺,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十月十五日在寺前法会大树下,为众说法后合掌立化,葬于寺后,唐玄宗天宝四年(745),舒州别驾李常取僧璨真仪火化,得舍利三百粒,以百粒塑僧璨像,出己俸建塔,置像于塔座南窦,供广大信众祀奉。
僧璨大师《信心铭》是禅宗祖师的第一部经典,全书一百四十六句,每句四言,计五百四十八个字,字字有声,句句铿锵。宋代大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璨公信心铭》一诗中赞曰:「沔被有流,载浮载沉。为文以济,一壶千全。法譬则水,穷之弥深。璨公所传,等观初心。」这是对《信心铭》的肯定与颂扬。
历代皇封

菩提庵自宝志开山建刹,香火旺盛,声振朝野。梁武帝萧衍闻奏,于大同三年(536)赐名「山谷寺」。唐干元元年(758),肃宗李亨御赐山谷寺为「三祖山谷干元禅寺」。大历七年(772),代宗李豫又谥僧璨号「鉴智禅师」,赐塔名为「觉寂塔」。
宋太平兴国七年(982),邑民柯萼于玉镜山古松树下掘一石刻,上镌释宝志手书「圣祚绵远」四字,进献朝廷,太宗赵匡义取名「瑞石」,遣使来三祖寺致谢,谥宝志名「宝公」,赐名「道林真觉禅师」。天圣六年(1028),章献皇太后降旨,为仁宗赵祯增寿,选天柱山山谷寺为道场,降赐佛牙舍利,建资寿宝塔。
这些皇封和御赐,不仅充分肯定了三祖寺的历史地位,而且为振兴佛教,提供了发展的良机。
高僧云集

历史名刹和历代皇封构成的三祖寺知名度和美誉度,传遍了神州大地,吸引了许多高僧大德前来驻锡传法。
继宝志、僧璨之后,来三祖寺驻寺弘法的高僧有:禅宗四祖道信,俗称司马,河南沁阳人。隋文帝开皇十二年(592),来皖公山礼谒僧璨,求其解脱法门。僧璨收其为徒,在身边服劳九载。仁寿元年(601),道信承传了僧璨衣钵在山谷寺驻锡,炀帝大业十三年(617)离开山谷寺,时间长达廿五年。
智岩,俗姓华,江苏丹阳人。唐高祖武德初(618)入舒州皖公山山谷寺,从宝月禅师为弟子。在住寺二十余年中,常与二虎相伴。县令张逊闻传,深感为奇,遂入室询问:「大师徒众几何?」师答:「祇有两三个。」张逊复问:「现在何处?」师以拂子敲击禅床三下,二虎从室内咆哮而出,张逊大惊,智岩即示虎退去。
湛然,俗姓戚,江苏常州人,唐代高僧,天台宗九祖。于唐肃宗至德(756-758)年间,入舒州山谷寺,诵经著述于舍利塔下。他深为山谷寺和舍利塔未能及时得到朝廷册封而不安,便与禅众寺大律师澄俊、嵩山大比丘惠融、胜业寺大比丘开悟等,同筹振兴二祖基业,极力申具州府,经扬州牧御史大夫张延赏奏请朝廷,终于在干元元年和大历七年,得到了御赐。
除此,还有崇慧、马祖道一、彻闻、白云守端、法演、慧勤、清远、圆智,智海等几十位有名望的大和尚都与三祖寺有缘,或礼佛,或驻锡,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印。

三寸天堂(2014-05-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