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浩特城市文化
乌兰浩特市早年原名叫王爷庙,是因为清朝第三代札萨克图郡王鄂齐尔在此建立家庙而得名。1947年5月1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这里成立,并将王爷庙的名字改称为了乌兰浩特市,一直沿用至今。今天的乌兰浩特,如果不是它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字以及那满街蒙汉夹杂的路牌,已经没有人会将这里和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城市联系在一起了。这里的居民的装束已经和汉族人没有区别了,只有那略带点草原风味的普通话还依稀能感觉的这里的草原特色。这里已经是一座发展中的现代化城市了。当然,蒙古的特色在这里还是会被不经意中发现的,在逛街时,不时会发现代表着蒙古族特色的各色商品,橱窗内摆满了蒙古刀和徽章,架子上陈列着蒙古的服饰、马靴,几个角落里还摆着一些说不上用途的小器物。这些都会给出来这里的人一些惊喜。到了野望,华灯初上,街边涌现出的无数小吃就更能全面的体现出内蒙古风情了,让你的眼球和嘴巴都闲不住,不停的到处看看,品尝品尝。在这个放松的时刻,你会体会出蒙古人的豪爽和憨厚,这其实也是这座草原城市的血脉,无论外表变成什么样子,这些才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精髓。
【民间艺术】四胡
四胡是一种拉弦乐器,又被人们称为四股子或四弦,在蒙古族的语言中称之为呼兀尔。四胡起源于古代奚琴。宋代的《乐书》中就有了关于这种琴的记载。其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在乌兰浩特市更是老百姓喜爱的乐器之一,也有很多艺人在此生活。四胡琴常使用红木、紫檀木制作,琴筒多呈八方形,蒙以蟒皮或牛皮作为琴面,利用弦的张力紧压轴孔加以固定,在琴杆、琴筒上多镶嵌着螺钿花纹为饰,用细竹系以马尾为琴弓,制作十分精美。 四胡分为高、中、低音三种,因为使用的环境不同来区分,其中低音四胡多是牧民在放牧时使用的,为了便于携带,琴体是可以装拆成几个部分的。四胡在演奏的指法也非常独特的,它不像其它弦乐器那样用指尖按弦,而是用手指的第二关节奏出各种弦音,创造出来的音色十分优美、醇厚、悠扬,非常具有草原风格。这使得它最适合为蒙古族民间艺人说唱“好来宝”和蒙古琴书伴奏。牧人们劳动之余,聚集在蒙古包里,艺人拉起四胡,用说唱的形式讲述着这片神奇的草原上曾经发生过的古老的英雄故事,那粗犷而浑厚的琴声,伴以弓杆击打琴筒的节拍声,令人着迷。不愧为蒙古族的艺术瑰宝。
【舞蹈】安代
蒙古族传统的民间歌舞,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内蒙古乌兰浩特这片美丽的科尔沁草原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这种传统舞蹈是从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等集体的舞蹈形式演变过来的。这种舞蹈最初的用途是请“萨瞒”的巫师驱鬼治病的一种迷信形式,但现今已成为蒙古族人民喜爱自娱性的舞蹈。安代是一种集体表演形式的舞蹈,在一个场院中,几十人或上百人围成大圆圈,在圈中由两名歌舞能手对歌领舞,众人呼应踩脚、甩动衣襟伴舞伴唱,场面十分的热烈。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和广大舞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搜集、整理、改编、创新了这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形式,使历经沧桑的安代发展成为了反映生活,表现时代新貌的新艺术形式。现在乌兰浩特的人们,在逢年过节、庆祝丰收时都会跳起这种场面宏大而欢快的舞蹈,称为了当地文化的一大美丽景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