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的由来

家乡区县: 江苏省沭阳市

      沭阳是两汉文化发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虞姬故里、花木之乡、江淮明珠”之称。[1] 历史源远流长,自秦设县治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境内有鲁成公九年(公元前582年)建的郯子国,在今日沭城西北20公里处,仍可寻到留下的一片废墟。
      前汉时东海郡的厚丘、建陵、阴平、下城、临渣、怀文、服武等古城,皆在境内。后汉,建陵县并入厚丘县。至晋,阴平县也并入厚丘县。宋元嘉十二年,废厚丘县为襄贲县,直到北周建清六年556年)改怀文县为沭阳县,县名沿用至今。
      沭阳夏商时属徐州,周时属青州,春秋末期为鲁国南境,战国时属楚国,秦初属薛郡,后属郯。
西汉置厚丘县,隶属东海郡,立阴平、建陵两侯国。三国时立东海国,领厚丘、阴平、建陵等11县。
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并入襄贲,另置僮县。 梁武帝天监五年,废僮县,置僮阳郡。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549)改僮阳郡为沭阳郡。
      北周建德七年(578)始定沭阳县名。隋文帝开皇年间隶属海州,唐高宗总章元年(668)改属泗州,咸亨五年还属海州,明洪武年间隶属淮安府,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改属海州府。
      民国2年属徐海道,民国17年至37年属东海专员公署、徐海行政公署;民国29年秋,中共淮海地委对境内区划作了较大调整,分设泗沭县抗日民主政府、潼阳县抗日民主政府、东海县抗日民主政府、灌云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淮海区专员公署。
      1949年5月,撤销东海、潼阳、泗沭县,原辖区划归沭阳县,宿迁部分辖区划给沭阳,隶属淮阴行政专员公署。
      1983年实行市管县,属淮阴市。
      1996年8月苏北区划调整,属新设地级宿迁市。[3]
      2011年江苏省试点省直管县。

别来无恙(2015-04-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