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本县人以大米为主要粮食,兼食杂粮。城镇居民主要吃大米饭,少吃杂粮,乡村农民以吃大米粥、饭为主,也兼吃部分番薯、木薯、芋头等杂粮。春节期间,农村大家小户习惯做年糕,城镇居民习惯油炸煎堆、角仔等食品。
饮食习惯 一日三餐,城镇人早餐一般吃粥或面条、糕点,午、晚餐吃干饭。农村大致有3种情况:较富裕的人家,早晚餐吃干饭,午餐吃粥;一般人家早餐和午餐吃粥,晚餐吃干饭;生活比较困难的家庭,一日三餐都吃粥,午餐间吃杂粮,偶然备有好的菜肴才吃干饭。至五六十年代时,横山、河堤、龙湾等地的大部分农民家庭,一年中仍有几个月是一日两餐番薯粥,一餐米粥。节日,一般家庭都买些鱼、肉吃干饭。亲戚朋友特别是稀客到来时,吃得讲究些。一般吃饭的菜要比吃粥的菜好一些。粥有白粥和菜、肉粥之分。大多数农民吃白粥的菜多为咸菜,如酸菜、成鱼、成罗十、咸瓜、咸蒜头、蒜苗、豆豉酱等。沿海渔民、农民下饭的多是自捕的鱼虾,食粥有鱼汁、蟹酱、蟛蜞、螺、虾酱等。城镇居民吃白粥,喜欢花生米、蒜头、咸瓜、咸鱼、冬菜、榨菜、杂锦菜、蕹菜、萝卜干、豆腐等作配菜。
宴请 旧时,婚、丧、喜、庆等宴请比较隆重。对亲戚朋友,预先通知或发请贴;村中邻会,由主人或代主人理事的登门面请。客人入座时,尊年老者或社会地位较高者为首席。女婿随妻“回门”到岳文家坐首席,不须礼让,但要赏给厨师“红包”一个。
饮茶 建国前,本县人民生活困苦,平时一般不喝茶,只是有钱人家才备有茶具饮茶。民国时期,安铺、廉城设有茶楼,作为有钱人聊天的场所。当时,安铺镇内有茶楼七八家,开茶兼营包点。承办筵席,包点有蛋糕、香甜面包、煎难、发糕、油条、酥角、糯米鸡、马蹄糕等。70年代以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地又产茶叶,人们逐渐喜爱饮茶,一般家庭都备有茶具茶叶,客人到来时,主人请坐敬条递烟,以示热情招待;平日饭后,也自泡自饮。
酒席 宴客的酒席,分为粗席、细席、盏盘三大类。有的又以筵席的主菜名称定名,如鱼翅席、海参席、烧扣席,或称“几度海”、“十大碗”等。通常一席主菜有8个大菜,分装为8个盘(碗),一个杂烩汤和一个甜汤,又称为10大盘(碗)。8个大菜分为“四山八海”,鸡、鹅(或火腿)、鸭、猪肉(或乳猪)属“四山”,参、鲍、窝(或鳝肚)、翅、鱿鱼、虾米、沙虫、蟹肉属“八海”。民国时期,贫富悬殊很大,喜庆酒席质量相差甚远,一般人举办宴客筵席,设8个大菜2个汤、1盆面(米粉或粉仔),“四山八海”有而不全不多不精,蔬菜份量占 60%~ 70%,这样的酒席属粗席。有钱人家,实客讲究排场,事先发柬帖,再行面请。入席时先上“三干”(红黑瓜子烟之类)或“三湿”(果蔗茶之类),继而上优质的“四山”:炖鸡、烩鸭、烧鹅、脆皮乳猪蘸白糖,“八海”:杂烩海参场、鸡丝鳝肚汤、燕窝醒酒场、炖烩鲍鱼、三丝烩鱼翅、甜酸鱿鱼卷、肉丝。沙虫、芙蓉蟹肉;还有虾球、肉九、意米猪脚、香甜精面共10多盘。这样的酒席,在安铺镇称之为细席。建国后,提倡勤俭节约,移风易俗,反对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在70年代以前,一切喜庆从简。进入80年代,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每逢喜庆,设席宴客,风气日盛。县内较大圩镇的酒席大同小异。如安铺镇的酒席,有“四山八海”,2个至4个汤,香、甜植面,共12个至14个菜;首出第一大盘,有腊肠、叉烧、猪肝、猪肚、就鱼卷、虾丸、鲜蛋、甜橙等菜拼盘。接着出其他菜式,这样的酒席,归类属盏盘席。
吃饭、请客禁忌 忌吃饭时抛撒饭粒或吃完饭后碗底有残饭,否则要遭雷击。小孩吃饭,碗有残剩饭粒,将来便会麻脸,或娶到麻脸妻子嫁给麻胜丈夫。吃饭时局看镜子,犯忌会口吃。吃饭时忌用五根手指头尖托住碗底,怕日后成乞丐。会客时,忌将空碗收走,否则有“谢客请走路”之意。忌用筷子敲打空碗,因为乞丐常常这样做。忌把碗反如在桌面上,因为只有病人服药后才这样;平时扣碗,则有咒人将生病服药之嫌。做客时忌在自己的餐具中剩有食物,否则对主人不礼貌。吃饭时不擤鼻涕、吐痰、放屁,否则是很大的失礼。旧时男女不同席,男的先就席。餐毕,要等主人抬好餐具后,客人才可以离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