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巡抚潘埙(三)

家乡区县: 淮安市淮安区

潘氏虽是故旧人家,但至潘埙已不富裕,罢官回乡后,无甚田产,生活有一定困难。官府知道后,即以修坊表等名目,给予一部分生活费用。潘埙则用来买田置产。田有了出产,积累起来再买田。不久,即在平桥东南部今九洞地方,置得田产360亩。以后又陆续添置520亩,加上近处情愿归他一并治理的400亩,还有一些“不能取盈”的口号田,共得“水田千亩以下,旱田五百亩以下。凡为场者三,佃十有二,水车十有四,牛二十有一(佃户牛不计)”由潘一人“督勤之。”潘埙住在城里,经常下乡观稼督耕,有时即在乡下住上一段时间。于是,他即将整个田亩称之为“平庄”。在平庄内开有一条东西沟,沟北者为“北庄”,他下乡时的督耕之所就在这里,有宝穑堂、观稼轩。沟之南者为“南庄”,有他自己选定的归老葬处“乐丘”,有明堂、冢舍。在两庄东端,跨沟而方者为东庄。田滨运河,引运水入庄而灌,“三桥联络,两沟通行,于是乎有观流泉之利。”
潘埙的庄园在淮安有示范作用。当时淮安艰于水利,农户不肯搞基本农田水利建设,望天收。荒年无法,只好卖田而流亡异乡。潘之庄园,开沟通水,设置场地,买牛置车,农事大兴,丰收有所保障。于是就有不少人向他学习这一套经营方式,“缙绅家求田,寒畯家买牛,货殖家学稼,而山阳农事兴焉。”至今,九洞一带仍为沃壤。
潘埙生于四川顺庆府其祖父的官衙中,自幼身体赢弱。入仕后多遇艰险。刚入顺途,却有功而遭斥。不久,两个儿子相继病亡,以六七十岁的高龄去抚养三孙,潘氏始得以有继。一生坎坷,使得他性格坚韧而豁达。当官20年,回家又为农30余年。自称平田野老,作有《平庄三记》和《平田野老自传》。自称“野老土墙草屋,麦饭豆羹,无他外慕。性恶热,不喜饮酒,遇会心处,二三酌而止。于世味淡如也,惟喜读书,暇则摊书满床,随意披读……兴到则散步于溪上,自歌自咏,或披蓑衣而舞。”又说:“吾幼而耕书田,儒而农也;出而耕龙田,仕而农也;归而耕心田,隐而农也;老而耕平田,农而农也。自吾幼至老,合四农而一之,未尝一日离。”他的第九世孙潘德舆,有号曰“四农”,可能就是自此而来。
他60岁即为自己寻好墓地,并为之起了个美名曰“乐丘”,在他的平庄中的东庄。64岁,又为自己置好棺木。75岁作《乐丘记》。据《乐丘记》云,当年明堂墓塚“俯瞰平楚,远挹湖光,长河环带,风帆交飞”。“前迎活水,后倚崇墩,左场圃,右堂舍,林木交以规合,水田绕而棋布。桥卧龙于未舍,而田车咿轧;路引蛇于申位,而牧唱往来。”“春翻翠浪,秋迭黄云。”如今墓地已毁,其地为九洞中学校址,只有部分翁仲石兽立于校园之中。他84岁时,作《乐丘铭》,文章一开头即曰:“潘子将还造化,逆旅主人叩其生平。乃告之曰”,接着即叙述自己一生经历与感受,谓自己“促行装以待时,时不我留,驾清风赴徵矣。”对于生死看得透彻,十分豁达。
潘埙6岁丧母,幼年身体瘦弱多病,21岁丧父,父母亡后方才结婚成家。然刚过中年即又丧妻,接着是老年丧子,饱尝人生不幸。但晚年却因罢官而获得安定生活环境。在归田后的三十多年中,他得以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而他身体也康泰,竟活了87个春秋。
四、热心地方事业
潘埙虽退出仕途,并坚守无事不入官府的信条,但他却一直忧时悯世。凡地方上应当兴办的事情,立即向官府建议。他的建议中,有《平虏议》、《平海寇议》、《河防议》等。有议迁新庄闸,避冲沙,通漕舟。决障滩、濬海口,平河患,保运道,以至保富息民、安贫弭盗。这些建议多数得以实施,对一方保国安民起了重要作用。
对于地方的文化事业也极为关心,做了不少事情。由他建议官府,将废弃的开元寺改为文节书院,以祀张耒、赵师旦二公。整治名宦、乡贤二祠,建范文正祠。他最推崇明初淮安人刑部尚书杨靖,募资在杨墓地为之建昭卹院,并寻出杨的后人,责之守墓。晚年又考淮安春秋而下千余年人物,凡得名臣、硕儒、忠孝、文节、遗老、贞媛之属三百有九人,征文考献,为《文献志》26卷以传。此书使淮安上下数千载,德业文章,会于一书,是淮安今存第一部私人地方史的著作。是书编于嘉靖32年秋冬,成于33年夏,淮安府出资为之刻于34年。今淮安图书馆藏有抄本。吴承恩曾参与“商确校订”,并为之作《淮郡文献志后序》。
潘埙是个文人,行军务农,不废吟咏。他的著作除《淮郡文献志》外,有《抚台奏议》5卷,今未见,《千顷堂书目》卷30有著录,有胡有恒序,胡序见《潘氏统宗谱》卷6;《掖垣奏议》1卷,今亦未见,《千顷堂书目》卷30有著录,其文多载于《潘氏统宗谱》(同治《山阳县志》作《熙台奏稿》,无卷数);《开州正祀录》,不知卷数,亦未见;《楮记室》15卷,有刻本,余于扬州古籍书店曾见过;《熙台诗集》10卷,今存8卷,淮安图书馆藏有残本;《家藏集》若干卷,其中杂体诗10卷(疑即《熙台诗》),文13卷,今未见。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楮记室》一书,是一部笔记小说体的书,其中收录了不少遗闻逸事和神鬼异事。例如淮河水怪神木故事、运河中出现石中人事件等。他搜集这些干什么呢?恐怕与吴承恩有关,吴承恩《西游记》写孙悟空系石中所生必有所本。在明代,吴承恩出生前不久,淮安一带即有“石中人”的传闻。事见陆容的《菽园杂记》卷五:
成化间(1456-1487),漕河筑堤,一石中断,中有二人,作男女交媾状。长仅三寸许,手足肢体皆分明,若雕剥而成者。高邮卫某指挥得之,以献平江伯陈锐,锐以为珍藏焉。此等事,虽善格物者莫能究其所以。
漕河即运河,明代有专管运河运粮事务的机构——漕运总督府设在淮安;平江伯陈锐就是当时的漕运总兵,所以这一次发现便被立即送到淮安来。《菽园杂记》成书于成化末年。到了嘉靖39年,潘埙纂集的笔记《楮记室》第13卷中,也收录了这则传闻。此足见这一传闻在当时是广泛流传的,对于吴承恩写《西游记》肯定有启示作用的。潘埙是吴承恩的长辈,中年被贬回乡,屡荐不起。吴承恩是久困场屋的老贡生,他们在思想上与志趣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很深厚,潘埙很器重吴承恩的才华,常与之诗文往还;吴承恩很尊重潘埙,曾以欧阳修与苏轼、韩愈与贾岛来比拟他们之间的关系。吴承恩曾参与《淮郡文献志》的”校订”。潘纂集的《楮记室》,说不定吴承恩也参与了编选工作,因而这本书中收集了不少关于《西游记》的异闻。或者是潘埙传染了“爱奇闻”的习性,主动搜集了有关《西游记》的材料,供给吴承恩参考使用。
另外,潘埙还编有《山阳潘氏统宗谱》12卷。此前淮之潘氏无谱,此谱系嘉靖17年首创。向上追叙十世,又不远万里,联系云南一支族人入谱。此谱体例严谨,叙事平实,取舍得体,是一部比较好的族谱,在现存淮人族谱中是上乘之作,也保存了许多珍贵历史资料。清乾隆48年,其后裔增修,后又有续修。现存。
潘埙虽属新城派,但他却住在老城之内。同治《山阳县志》卷二“坊表”项下记载,补裘坊、都宪坊为潘埙立,在旧城南门内中长街。卷三又记载:潘都巷在南门大街。这就是潘埙的旧宅处,今仍有此巷名,在今府学前。

个人主页:http://abc.wm23.com/Renenl

家乡衔接:http://www.wutongzi.com/kan/jiangsu/huaian_huaian.html

 

王蕾Renenl(2014-05-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