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杞县虽然不是一个富裕的县城,但也有很多好玩,值得纪念的地方,例如、坐落于县府前街路北的钟鼓楼。钟鼓楼、简称“鼓偻”,亦名“抚辰楼”。为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知县朱尚文创建。历代多次修缮或改建。
钟鼓楼高10余米。东西长21米,南北宽14米,占地面积294平方米。中留拱券,宽4米,高3.1米,为出入县府大门,行人穿越其间。蓝砖墩台为基,台阴东侧,筑砖阶十八级,宽2米,拾级而登,可达台顶。重楼其上,砖木结构,硬山式三开间。
明、清间,上悬钟鼓以司五夜,置铜漏、更香、火炮以报时辰。依例中午鸣炮三响,名曰“午炮”;入夜则先呜钟击鼓,继放铁炮一响,谓之“定更”,声闻二十里;二更钟鼓齐鸣之后,燃炮两响;三、四、五更,则只鸣钟击鼓。经年累月,风雨无间,妇孺咸知其号。城内如遇火警,则按肇事方向鸣钟击鼓:东三、西四、南五、北六,居民闻警共赴扑救。
建国后,杞县人民政府对该楼曾多次修葺。195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再行整修,并稍加改建,将通道拱券升高40厘米,从此汽车畅通无阻;又改建新式门面;顶楼东、西、南、北四面辟月窗如轮,风和日丽,则晴光满室,更宜登临极目。自上而下粉刷髹漆一新,乳墙朱柱,相映生辉。全楼景观素雅,凝重无华,巍然屹立于杞县城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