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是上控巴蜀、下引荆襄之地。山川秀美,历史悠久,区域独特,人文荟粹。宜昌本土历史文化是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巴蜀土家文化等在宜昌本土的集中和融合的产物。它有着三峡文化的烙印,但它却走出了三峡;它有着荆楚巴蜀和土家文化的特点,但它却表现出创新;它具有近代码头文化的普遍性格,但又呈现出独立的丰采。这就是宜昌码头文化,它有着十分丰富的人文价值,它是宜昌人文精神的载体。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当我看到省政府批准《宜昌市总体规划》及《宜昌都市区规划》的消息后,心情总是激动不起来。照说,宜昌城区扩大、成为湖北省副中心城市的消息应该是震奋人心的“号外”, 但我却有在恢宏中的怅惘,怅惘中自身卑琐狭窄的感觉。难道用钢筋和水泥构筑了大都市,方显出宜昌魅力吗?决不是,因为魅力是人文精神的表现形式,一个城市,不在大小,也应是“有仙则灵”,要有人文之灵气。试问从三斗坪一直到白洋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中,有多少精彩的内容?且不论是不是在摊烧饼,只要保留了历史、传承了历史就是发展,否则就是“发展中的问题”或问题中的发展。我也深知当官的也不易,但当官的还是要学会做人:尊重先贤、荫惠子孙。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的是历史人文精神,历史传统特色的失落便是人文精神的失落!当今国内一哄而上的“千城一面”,就是当前城市建设中的现代教条弊端。急功近利、树碑立传、人云亦云、照本宣科、信手拿来、攀比失章。对历史、对后人极不负责,以牺牲人文为代价,搞所谓“城市化”,不顾客观实际,仿佛城市无限扩张就大都市了。说穿了,还是官僚主义作祟,官场功利主义。一个地方父母官,当好了可流芳千古,否则就如拆宜昌城墙的赵铁公一样背上千古骂名。
传承宜昌本土历史文化,还原本土人文精神载体——宜昌历史文物的工程,是摆在我市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诚然,历史文物的还原要的是钱,且它也不可能如三峡工程一样,饱含功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