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是吉林省省会,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腹地,总面积20604平方公里,下辖7区2市1县,总人口767万。
长春历史上是伪满时期的政治中心,因此保留了较多的伪满时期历史遗存建筑,同时长春也是新中国汽车工业、光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应用化学、电影工业的发祥地,并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长春市位于北纬43°05’~45°15’;东经124°18’~127°05’,居北半球中纬度北温带,其中主城区位于松辽平原腹地的伊通河台地之上。西北与松原市毗邻,西南和四平市相连,东南与吉林市相依,东北同黑龙江省接壤,市域界周长约3298.97公里。
长春市地处中国东北平原腹地,市区海拔在250--350米之间,地势平坦开阔。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在全国干湿气候分区中,地处湿润区向亚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气温自东向西递增,降水自东向西递减。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湿适中的气候特征。[14] 长春市年平均气温4.8°C,最高温度39.5°C,最低温度-39.8°C,日照时间2,688小时。夏季,东南风盛行,也有渤海补充的湿气过境。年平均降水量522至615毫米,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3℃。秋季,可形成持续数日的晴朗而温暖的天气,温差较大,风速也较春季小。长春水资源相当丰富,国家允许利用的过境客水资源为173.7亿立方米,相当于境内水资源的6.5倍。长春已查明的矿产资源共39种,258处,主要是能源矿、非金属矿和金属矿,多分布在九台市和双阳县。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翌日长春沦陷。1932年3月9日,日本扶持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成为傀儡政权——“满洲帝国”,伪满洲国宣布定都长春,改名为“新京”。8月,改为“新京特别市”,隶属伪满洲国国务院。
1932年伪满伊始,长春市区人口数为126309人。[19] 1943年年末伪满鼎盛时期,市区人口数为754210人。[19] 1945年伪满末期,市区人口数为716815人,[19] 此时约有14万日本人。伪满鼎盛时期加上驻长春的大量军队、外国侨民和巨大的流动人口,全长春地区总人口已逾120万,超过东京(都市区人口),号称亚洲第一大都市。 人口一半以上是少数民族和外国侨民,宽城区-铁北一带主要是朝鲜族的聚居区、南关区一带主要是满族的聚居区、绿园区一带主要是蒙古族的聚居区、二道主要是回族的聚居区、汉族在全城散居以及主要聚居在今天的南关区、朝阳区。由于长春独特的多民族多种族聚居,被称为“东方瑞士”。1948年围城前,市区人口数约为50万,人民解放军入城时人口数约为17万。
和平解放史称“兵不血刃”,然而长春的和平解放却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长春的优秀儿女为了家乡和全中国的解放,在长春外围战斗中伤亡4000多人,在市区遭国民党杀害的共产党员和爱国志士300多人,还有10多万人民群众在国民党“杀民养军”的政府下饥饿而死,长眠在长春这块土地上。他们用血肉之躯和累累白骨,同国民党进行了殊死搏斗,终于赢得了和平解放。截至2012年末,长春市户籍总人口为756.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363万人,四县(市)人口393.9万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